相关内容列表:
“未来”的命运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1999-11-11

  鲁迅先生说过:“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普普通通的一句话,这几天听起来却感到特别心惊,因为来自校园的信息清楚地表明,我们现在的许多孩子正处在难以维护人格与尊严的困境之中。

  据报道,安徽某市狮子山小学六年级的两位老师,为抬高自己班级的总成绩,竟然暗设圈套,把“差生”龚廷带去做智力测试。一路上,班主任李某哄骗龚廷说:“测试的时候,你要把红的说成白的,把白的说成蓝的,把方的说成圆的,问你一年有几个季节,你就随便乱答,不然,你就拿不到小学毕业证书,懂了吗?”并叮嘱他回去不要告诉家人。满心相信老师的龚廷在测试中随意乱答一通,结果,一张“智残”证明把小龚廷推上了求学无门的绝境。按说,成绩差一点并非大不了的过错,素质教育已经嚷嚷好几年了,考试成绩不应再是评判学生能力的惟一依据。但是,狮子山小学的老师却为了所谓的“班级荣誉”和自己收入,脸不红心不跳地做出如此丑闻。对此,该小学所属区教委办公室一名副主任的态度更令人吃惊,他说:“只是关系到毕业班的总分,关系到教师收入,对你的孩子并没有什么影响。”好一个“并没有什么影响”!从这句轻描淡写的话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信息:诸如此类无视学生尊严与人格的行为,已屡见不鲜,因此才见惯不怪。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构成良好素质的核心是健康人格的培养。健康人格首先应有自尊,自尊方能自信、自立、自强。所以,让孩子从小就体会作为人所应享有的基本权利,对人的尊严有自觉的意识,本是学校教育的根本所在。然而,在许多学校里,常会发现小学生在课堂上或会场上尿裤子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孩子不敢向老师说。可见在有些学校里,孩子们居然连满足生理基本需求的自主权和能力都没有。在西方学校里,人格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西方的孩子从小就懂得如何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如何争取公平的待遇。而在中国,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听说哪所小学开设了类似课程(但愿是我孤陋寡闻),相反,学校里灌输的只有纪律和服从。于是,在学校里,不管对错,老师的话就是圣旨;成绩差的学生只配水平不高的老师来教,“调皮捣蛋”的学生常常会受到老师的嘲讽、奚落和恫吓;还有针对学生的种种不合理收费、不合理规定等等。这一切都被视为理所当然,不但是习惯于被学校管束的学生,连家长都失去抗争和质问的意识和勇气。

  一位同事和我说起这样一件事:他的侄子初到德国时,因为听不懂德语,父亲便每晚在家帮他预习德语,结果课堂上老师每每提问,这孩子都能对答如流。搁在中国,老师肯定会大加夸赞。而德国老师知道原因后,却立即给他父亲打电话:“我郑重地通知你,你已经剥夺了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侵犯了他的人权。”几年后,同事的侄子回国探亲,其行为、意识已与同龄孩子大不相同,遇事不但冷静理智,且尤其善于保护自己的权益。听到这儿,我立刻产生了一个悲哀的念头:中国的学校只是把学生驯养成“绵羊”,而非自觉自醒的人。鲁迅先生说:“施以狮虎式的教育,他们就能用爪牙;施以牛羊式的教育,他们到了万分危急时还会用一对可怜的角。然而,我们所施的是什么样的教育呢,连小小的角也不能有,则大难临头,惟有兔子似的逃跑而已。”(《南腔北调集·论“赴难”和“逃难”》)先生说的是旧社会的学校教育,但我以为在一定程度上,这话并不过时。小时候没有人格教育,不被当成值得尊重的人,那么长大以后,又如何能够成为真正自立自强自尊的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呢?所以,为祖国的未来着想,让我们都从尊重孩子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