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是不尊重我!”
如果一个满脸稚气的孩子一本正经地向你抗议,没准你会觉得好笑:“你懂什么……”
其实这并不好笑。日前,在“’99 尊重·基础道德教育全国研讨会”上,青少年的自尊问题得到了充分的探讨。
自尊心强,要求社会承认,要求成年人尊重自己的人格,却又常常不知道如何去尊重他人,正是当代青少年面临的一个问题。
究其根源,“强烈标榜自尊的青少年,往往缺乏真正的自尊观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李德顺说,“自尊是建立在自信、自立、自律基础上的,一个自尊的人,相信自己、依靠自己,更能把握自己。真正拥有成熟自尊观念的人,懂得如何去尊重别人,因为如何待人就是如何待己。而现在有些青少年把自尊简单地等同于面子,容易在自卑与自傲之间游走。”
游走到极端,就成了畸形自尊。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许启贤教授也强调,自尊不是一些青少年表现出来的自高自大、自以为是、自作聪明、自欺欺人,乃至自暴自弃。为了得到成人社会的关注与认可,不少青少年故意做出一些离谱、过激、夸张的行为,以此来维护他们所谓的自尊,结果代价沉重。近日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的“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展览中,一个个因畸形自尊而自毁前程的案例令人触目惊心。一个年仅12岁的初一学生,因违反课堂纪律,被班主任严厉批评了几句,觉得自尊心受到了极大伤害,竟弑师泄愤。
青春的树苗总在有意无意的轻视和忽略中悄悄长大。怎样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尊重意识?“这不是通过教科书,干巴巴地照本宣科就能完成的。”李德顺说,“应该营造一种相互尊重的社会整体氛围,让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体验和内化。这就要求成人本身就能起到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要求成人给青少年应有的尊重,让青少年应该拥有的权利充分归位,给予他们承认和支持,允许他们发表意见,允许他们说‘不’,允许他们探索,允许他们犯错,这样其实更能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道德创造力。尊重青少年,这本身就是对他们最强有力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