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在天堂和地狱之间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1999-12-07

  从小,我那在乡间挣扎谋生的父亲就曾告诫我:不要相信书上报上的道德说教,都是骗你做好人,让他们坐收渔利。父亲说我的时候我总是梗着脖子的,但现在一听到有些人大谈起道德来,我还是会一激灵。

  百姓中间流传一些所谓“朴素的思想”,比如有工人告诉我五六十年代虽然穷,那时的社会风气却比现在正,干部没有贪污腐化的。依这些人的看法,重提道德似乎应当借鉴这一段过去。自然,还有不少人的理解是,重建道德就要恢复传统道德的名誉和地位。可见如何重建、重建什么样的道德,需要反复讨论。

  近年来不断有经济学者关注道德问题,如茅于轼的《谁妨碍了我们致富》、《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何清涟的《现代化的陷阱》等著作都涉及市场经济下的道德问题。以经济学的眼光考察道德,终于有人公开宣布利己也可以是道德的。遗憾的是,他们和很多人一样在“道德滑坡”的话语氛围中提出道德重建,道德激情仍或多或少妨碍他们对制度变迁和道德变迁的有益思考,其社会反响和结果未必符合其初衷和愿望。

  跟街头田间的普通人一样,对当今社会的道德状况我没什么好高兴的,但我极度怀疑眼下流行的“道德滑坡”“道德沦丧”说法。这种说法的意思是,我们曾经有一个道德良好的黄金时代———有人指的是唐宋,有人指的是五六十年代。如果社会的道德水平可以计分,可以通过各类个别行为的道德分数求和来描述,我不知道古代的耕者饥织者寒、包办婚姻、衙门八字、宫廷阴谋,二三十年前笼罩中国的谎言、对人的愚弄歧视剥夺打倒、集体性的懒惰、压抑,与当今社会的贪污腐败、假冒伪劣种种相比,哪个道德分数更高。

  关于道德,为避免把问题复杂化,让我们引用一个故事:天使领着一个刚升天的人四处转转,他们走过一个房间,看到里面很多人手持长柄的勺子围着一口大汤锅,抢着从锅里捞东西,但是柄太长,勺子里的汤送不到自个嘴里,他们挤得一塌糊涂却谁也喝不上汤。天使告诉那人:“这是地狱。”又走过一个房间,里头也有一群拿着长勺的人,他们排队从从容容地舀出汤,用长勺互相喂食,一片幸福安详。“这是天堂。”天使说。

  这个故事正好可用来比拟讨论道德问题的各个方面。拿当今社会的道德现状来说,与其说是道德的滑坡或沦丧,不如说是旧道德的缺陷在现实中的大暴露,或者说是现实的深层矛盾在道德领域的折射。茅于轼、张曙光等经济学者提到,当前的道德诉求是市场经济平等交换、互利合作的理性要求,就是说,因为锅大了,勺子长了,分工细了,我们只有自觉合作才能吃饱吃好。但中国传统是,大锅里的东西全归一人支配,做官的用大碗领赏然后命令小民喂他吃,小民则用小碗盛残羹使小勺蹲在角落吃———这里没有平等、互利,利人利公和利己往往对立。

  何清涟和茅于轼都从法制在现实中的不足联系论证道德的重要,茅说“道德比法律重要10倍”,何认为既然当前问题是有法不依,“中国改革的深化,现在已不是诉诸法律和法规性文件的问题”,“如何在国民中,尤其是政府公务员中建立道德和政治责任感,至少和经济改革、建章立制同等重要”。我不明白,法律得不到执行只能说明彻底完善制度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如何转移话题谈起了道德,我们,尤其是我们的公务员最不缺少的就是“道德教育”。

  我同意经济学家说道德是一种公共服务,而且它是一种期货。依靠道德改良社会有极高的风险成本,强调精神控制的社会都有这个特征。在漫长的光阴和多变的人性中,谁来保证道德的信用?在没有上帝的人间,这是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