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是世界反法斯胜利60周年。因为要远离罪恶并走出大屠杀悲痛的记忆,所以在60年之后,德国人仍然一再走到一座座纳粹集中营前,一次又一次“带着耻辱与谦卑向大屠杀的受难者鞠躬”(德国总统科勒语)。
    因为要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并警醒未来,所以一代代年轻的德国人也仍然走到一座座纳粹集中营前,在这里牢记“德国的道义与政治责任”,并使之成为民众自我认同的一部分。
    年轻的面孔出现在诸次纪念活动现场,这实在是一个最值得关注的现象。从奥斯维辛,到布痕瓦尔德,再到4月17日的贝尔根—贝尔森和萨克森豪森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上,我们都看到了那许多年轻的面孔,他们无一例外地向遇难者献花,发表讲话,做出传承历史的承诺。作为纪念活动的一部分,德国人显得这样明白:在4月17日纪念萨克森豪森集中营解放60周年仪式上,德国外长菲舍尔表示,德国人永远不能、不允许,也不会回避应尽的历史责任,并有义务让年轻一代继续牢记这段痛苦的历史(据4月18日新华社)。
    能否让年轻的一代记住那些真实的惨痛与罪恶,是一个民族不回避历史、一个国家能否承担历史义务的一个重要方面。相对于那些幸存者或二战老兵们,相对于各国的政要,年轻人或许并不是集中营遗址上的主角,但对于这样的一些纪念活动来说,他们的确又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群体。因为相对于罪恶记忆,年轻人身上寄托着和平永续的希望;相对于这个世界仍然存在的一些罪恶现实,年轻人身上寄托着走向和平的现世愿意。
    当然,集中营前的凭吊与承诺只是强化历史记忆方式之一种。让年轻一代牢记历史,更需要用真实的历史进行国民教育。我们看到,这同样的是战后德国在世界范围内赢得广泛尊重的重要原因。
    资料显示,和在其他德国集中营一样,布痕瓦尔德的囚犯们也必须在列队出工和收工时唱歌。一些歌曲是犯人们自己作的词。现在,这首布痕瓦尔德之歌成为该集中营解放纪念日活动上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前不久举行的60周年纪念日上,魏玛中学的学生们就演唱了这首布痕瓦尔德之歌。
    作为一种国民教育,更加引人注目的是通过教科书来强化历史记忆。德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教科书必须包含足够内容的纳粹历史。根据这项法规,由联邦文化部长理事会以决议形式制定全国教科书的基本框架,在此框架下编写、审定及出版教科书。决议还规定,学校教师必须对教材中有关纳粹专制统治的历史进行详细、深入的讲解。此外,还规定学校和教师必须对美化“第三帝国”、大屠杀和不人道历史的言论进行抵制。同时,战后德国还主动与美国、以色列、波兰等“前被侵占国”建立了教科书合作委员会,合作编写历史教科书。
    不论是纪念日活动,还是日常的历史教育,它都使得对于历史真实的强化贯穿于整个国民教育之中,德国政府也正是通过这种种路径,来表达他们对于国家义务及历史责任的勇敢担当。这就是德国总理施罗德所说的:“幸存者的苦难都使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任务,那就是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但是,如果没有承担历史的勇气,我们可否有能力“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可否能在下一代身上继续这种愿望?
    法西斯作为人类历史的黑暗一页,所有向往和平的人们都不应忘记。这不仅因为法西斯主义对人类文明和人道的颠覆与杀戳,更因为在当今世界,人类的天空仍不平静,仍然存在着一些军国主义的阴霾;因为在当今世界,一些不愿正视历史、甚至美化侵略的论调仍然存在;因为在当今世界,仍有少数国家不愿意承担相应的历史务,企图阻隔年轻一代国民对于历史真实的认知。“罪恶是存在的,且就在文明世界的中心。我们在这里感谢那些将我们从暴政下解救出来的解放者,同时我们必须有勇气阻止那些邪恶卷土重来。”在1月27日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日上,美国副总统切尼如是说。这,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
    60年之后,我们所有具有良知与责任感的人们都将一一走到那些承载着罪恶历史的所在,我们不光是凭吊,也不光是去感受文明与野蛮与在空间上的距离,更是为了寻找一种理由,让世界归于文明与和平的理由。再过60年,600年,或者更久,我们的希望依然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