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一个班剩俩学生 农村子弟进城上学引教育失衡

作者(来源):K12新闻    发布时间:2005-04-26

    望子成龙,这是做父母的普遍心态。尤其是近年来,逐渐走向富裕的农村家长越发重视孩子的教育,不遗余力地把孩子送往教学条件相对较好的城区学校;而随父母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也纷纷在城区小学“落户”。这一现象的发展趋势本身无可厚非,但也由此引发了农村教育资源闲置和浪费的现象。学校条件差、师资力量弱等等,这是造成农村学校生源流失的主要原因。如何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缩小城乡教育的严重失衡,应该引起教育部门的关注。

    早晨刚过6点半,家住平顶山市卫东区东高皇乡焦庄村的10岁男孩张江宁便匆匆离开家门,由母亲骑着自行车把他送到2路公交车站牌处,然后他再乘坐近20分钟的公交车赶到市区五条路小学上课。从上学前班开始,张江宁便舍弃了离家几步之遥的焦庄小学,现在他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对这种长途跋涉的求学生活早已习惯了。

    其实,近几年来农村孩子不少像张江宁一样,背负家人的厚望,从乡村跨进城区学校就读。张江宁家居住地焦庄村的适龄儿童已多半流向外校,有在市内小学上的,也有直接去寄宿制学校就读的。目前,该校在校生仅剩60人。偌大的教室只有俩孩子上课4月7日下午,笔者走进焦庄小学。眼看三层教学楼多半闲置,焦庄村干部以及焦庄小学领导愁肠百结。“先把校园绿化一下,回头再把路修修,孩子们都快走完了,干着心里也没劲。”焦庄村村支书张新昌闷声闷气地说。

    据张新昌介绍,这所教学楼是1997年村里筹资38万元建造的。以前,这里总是人声鼎沸,如今校园内冷清得很,读书声再也不引人注意了。上到三楼,透过玻璃窗,看到一间教室内仅有6名学生在上课,另外一间教室内有8人,里边的一间教室人数稍多些,但数了数,也只有14个孩子。最孤单的是六年级的教室,讲台下边分两排坐着两个男孩儿,可能是教室太空旷的缘故,老师讲课的声音稍大些,竟有回音萦绕。而学校另外一间教室里,则堆满了桌椅等,成了杂物室。

    据校长讲,学校是六年制,现在班里人数最多的也仅有15名学生。学生减少了八成“六七年前,这儿还有二三百名学生,校园里整天热闹得很。”50多岁的张阿姨是这儿的门卫,在学校工作六七年了。她说学校人数最多时有300多人,近两年来迅速减少,尤其是2003年,学生大量转往外校。“家长都想给孩子找个好学校,还不是嫌这儿条件差。”张阿姨轻叹道:“学生多时桌椅都不够用,现在闲下来的桌椅板凳都堆成山了。”

    据村支书讲,焦庄村的适龄入学儿童有100多人,但很多学生转到了外校,家里条件相对好的去了市内,有的到附近的企业学校上学了,个别家庭富裕的村民还把孩子送入市内的全封闭学校就读。学生太少,校长心里也不是滋味。焦庄小学校长说,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也舍得教育投资。村小学教学设施、教育条件比较差,别说语音室、多媒体教室了,就是电教教材,也只有录音机、电视机等最普通的器材,根本没法与城区学校比;有条件的家长纷纷把孩子往外送,也有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只要孩子学习好,家长宁肯多吃些苦也要把孩子送出去。

    不想让孩子输在人生起跑线上把幼小的孩子送到远处读书,家长也有苦衷。张江宁的母亲说,学校远,孩子早晚奔波,中午也不回家,她操碎了心。可村小学教学质量差,怕孩子输在人生起跑线上,她和丈夫打工也要为儿子“掏高价”。张江宁也不愿回村小学上学,他说村上的学校全校也没他一个班的人多,没劲。为省却孩子奔波之苦,有些家长为孩子选择了市内的全封闭学校或附近企业学校的寄宿班。焦庄村村民张俊何前年就把儿子送进崛起中学附小,他儿子已上到五年级了。孩子一年的花费要几千元钱,比在村小学贵了几十倍,但他觉得值。“现在都是一个孩子,如果孩子不成器,大人赚再多钱也白搭……”张俊何说。村民李小培的儿子未满5岁,已在市区百灵艺术幼儿园上两年学了。“有条件了,就想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李小培和丈夫边跑运输边做生意,经济宽绰。儿子入托时,他们根本没考虑农村的幼儿园,因为“村里的学校根本没法跟城里比”。不过,一想起孩子刚入托时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儿,李小培仍觉揪心。孩子一周接一次,一个月光托费就得320元钱,可孩子变化很大,也学到很多东西,李小培和家人特别欣慰。

    教育资源白白浪费焦庄小学包括校长在内共有12名老师,虽说各班人少,但课程一样不少,有的老师一周得上20多节课。校长说,学生少,课堂气氛弱,学生竞争意识更差。该校六年级只有两名学生,学生要学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共计10余门功课完全按统一教材授课。只有两个人的教室实在没上课的气氛,倒像是家教在进行辅导一样,更别说组织班级活动了。“正规教室通常都是45名学生,老师站在讲台上给两个孩子讲课和给45名学生讲课所付出的劳动没啥区别。”

    校长说,学生少,教育资源造成了很大浪费。与焦庄小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市内一些学校人满为患,据介绍,五条路小学、东安路小学、矿工路小学等市区很多小学拥挤不堪,一个班挤着七八十名学生。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或近郊,有的是跟随进城务工的父母来的,有的是寄宿在亲戚家的,也有的孩子住在郊区,每天独自坐车来回奔波。矿工路小学一位老师说,该校去年招收了近300名新生,农村孩子差不多有60人。

    城乡教育严重失衡教育部门有关人士说,农村学校生源流失已是普遍现象,焦庄村只是其中之一。家长“择校”现象反映出农村教育的需求,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城乡教育的严重失衡。市教育局有关人士认为,学校条件差是农村学校生源流失的主要原因。一些教育工作者指出,城乡学校师资力量也存在明显差距。据了解,焦庄小学12位老师中有7位是大专学历,其余为中师学历。市区矿工路小学的教师本科学历占20%,大专学历占70%左右,其余为中师学历。采访中,一些一线教师说,起初,很多城乡教师的水平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几年后,在业务技能方面距离明显拉开,这与城区学校良好的教学环境、规范的学校管理、注重创新的学术氛围等密不可分。此外,还有教师的责任心问题,乡村居住、交通等诸方面条件不如城区,一些大学生不愿入村支教,勉强去的也不安于现状,随时想调入城区。无疑,这些都制约着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他们还认为,农村学生大量流失也会给乡村学校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假如农村学校失去生存之地,在农村就学的学生家长所承受的教育负担将会更重,进而导致个别家境较差的孩子失去上学机会。这显然是个挺棘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