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画家齐白石和李苦禅师徒之间的故事。文章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课文第1到7节,写齐白石收李英杰、王雪涛为徒弟的经过;第二部分从第8节到最后,写齐白石教育李英杰正确对待“拉洋车”的事。
教学目标:
1、能独立学会不认识的字;能运用各种方法理解 “仰慕、憨厚、赏识、志存高远、驰骋”等词语,并积累这些词语。
2、能有感情朗读课文中的重点段落;能理解“君子必自重,人始重之”的意思;能通过对重点句段的研读,对齐白石的人品有所了解感受。
3、能在简要说出课文记叙的两件事的基础上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能通过对重点句段的研读对齐白石的人品有所了解感受。
教学突破口:抓住关键语段学习课文,深入感悟,指导朗读。
语言训练点: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说说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理解人物当时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齐白石、李苦禅
1、媒体出示:师介绍齐白石
2、听了老师的介绍,你了解到什么?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1课《齐白石与李苦禅》
媒体出示课题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初读文章,理清文脉
1、昨天大家预习了课文,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讲述了齐白石与李苦禅之间发生的哪两件事?同桌先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
师徒间发生的两件事:
一是李英杰和王雪涛仰慕齐白石的人品、画品,诚心拜师学画。
二是齐白石教育李英杰正确对待“拉洋车”的事,李英杰从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三、抓住关键语段学习课文,深入感悟
(一)学习第一件事:收徒 拜师
1、理解“人品”、“画品”这两个词
出示句子:“俺俩是国立艺专的学生,他叫王雪涛,俺叫李英杰。俺们都是从乡下来的穷孩子,因为仰慕先生的人品和画品,特来拜师的。请您收下俺们吧……”
引读:当时李英杰正是因为……(同时“人品、画品”变红)
师:对于“人品、画品”这两个词,你是怎样理解的。
(李英杰仰慕齐白石高尚的品格和独特的作画格调,满怀诚意特来拜师学画。)
同时板书:
拜师
人品 画品
2、感受李英杰拜师学艺的诚意,指导有感情朗读
师:你们能不能给“仰慕”换个词语?(“仰慕”变红)
请你带着仰慕的心情,来读好李英杰的这段话。全班齐读
3、理解齐白石为何“紧闭了一下双眼,两颗泪珠顺着眼角滚落下来”
出示句子:齐白石看着眼前这两个憨厚可爱的青年,不禁回想起自己学画时的艰难历程。他紧闭了一下双眼,两颗泪珠顺着眼角滚落下来:“好,我收下……”
1) 引读:显然齐白石被他俩的诚意所打动,看着眼前这两个憨厚可爱的青年,不禁回想起自己学画时的……
2) 师:其实,齐白石能成为一位国画大师是十分不容易的,他经历了种种坎坷,备受冷落。让我们了解他早年的那段艰难历程,感受一下。
师小结:
齐白石1864年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家境贫困的农民家庭。6岁时,齐白石上了不到一年的私塾,便因家境贫寒而辍学。他砍柴、放牛、种田,什么活都干,12岁时学木匠,15岁时开始雕花,并自学绘画。27岁时分别师从胡沁园、王湘绮等人学习绘画,攻读诗文,并自学篆刻,才开始他的绘画生涯。
3) 师:看着眼前这两个憨厚可爱、热爱艺术的青年,此时此刻,自己年轻时放牛、木匠的生涯、伴着松油学画的艰难历程仿佛又浮现在齐白石的脑海中。他被两位青年的真诚所打动,他不想让这两位青年失望,他打心眼里地喜欢,他要尽力培养他俩,想到这,……(读句)他紧闭了一下双眼,两颗泪珠顺着眼角滚落下来:“好,我收下……”
师:就这样,齐白石收下了这两位出身贫寒、诚心学画的年轻人。
板书:收徒
4、同桌分角色读好第一件事情
(二)学习第二件事:教徒 悟理
1、了解课文的第二件事主要写齐白石的人品。
师:齐白石教作画,更教做人,风雪之夜发生的“拉洋车”的事情让李英杰悟出了做人的道理。现在我们就来重点了解师徒之间发生的第二件事情,感受齐白石老人高尚的人品。
板书:教徒 悟理
2、出示句子:李英杰是山东高唐人氏,出生寒苦,考入艺专之后,不仅没钱交学费,甚至连穿衣吃饭的钱都没有,他下决心拉洋车,赚钱学画。
师引读: 当时的李英杰,生活十分窘迫,考入艺专后,不仅……,甚至……,但是对画画的热爱,让他始终不曾放弃,于是他……(“不仅”、“甚至”变红)
3、指名一人读10—17节,用曲线划出描写李英杰言行、神态的三句句子,并点出关键词。
4、交流并出示三句句子,有感情朗读(指名或齐读)
5、师:一个人想法会通过他的言行、神情表现出来,李英杰当时会怎样想?请你联系上下文,想象他当时的内心想法。四人一组根据提示交流学习
出示:
·李英杰当时急出一身冷汗,心想: ,于是他想调头就走。
·那青年把白石扶上洋车,李英杰低着头端起车把向前跑去,边跑边想: 。
·从那以后,李英杰好几天没敢登齐家的门,可是心里又感觉空荡荡的。他的心里十分矛盾:去吧, ,不去吧, ……思考了许久,他终于硬着头皮走进了白石的画室。
6、理解“君子必自重,人始重之”的意思,感受齐白石的人品。
1)师:可对于这件事,齐白石又是怎么说的呢?
出示:“你胡说……”白石停下手中的笔,目光直射英杰,随后他语气和缓了下来,“拉洋车是为了求学,自食其力,堂堂正正,有什么可丢人的?老夫幼时当过木匠,还特纂刻了一枚‘木人’印章揿在画幅之上!古人云‘君子必自重,人始重之’。拉洋车有什么不好!”
2)轻声读齐白石说的这段话,想想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组织交流(适时引导到齐白石早年的苦难经历)适时理解“君子必自重,人
始重之”的意思(君子必须先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敬重。)。(这句话在
文中变红)
适时板书:自尊自爱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节。
4)总结
师:堂堂正正地做人,做个自尊自爱的人,这不仅是齐白石在教育李英杰,这更是齐白石人品的体现呀!板书:自尊自爱
师:李英杰将师傅的教诲牢牢记在心中,白石也越发喜爱这志存高远,意趣不凡的年轻人。出示:志存高远,意趣不凡。志:志向
存:心里怀着 意趣:意味和兴趣
师:读读注释,你理解这两个词了吗?读好词语
8、补充拓展,理解“驰骋”在文中的意思。
师:李英杰的志存高远,意趣不凡正是齐白石所赏识的。白石老人曾这样盛赞李英杰……(齐读)出示补充材料:门下弟子数百人,英杰是最了解我心意的人,他的人品、画品堪称一绝,日后必将超过我的成就,驰名画坛。
师:白石老人还曾特意画一幅《不倒翁》送给他,鼓励他要……
师:从师傅身上学到的自尊自爱的品格让他受益匪浅。这位李英杰便是……
出示:这位李英杰便是日后驰骋画坛的大画家李苦禅。(“驰骋”两字红色)
师:“驰骋”原来指骑马奔驰,课文中的意思是……(指名回答)
9、了解“李苦禅”名字的含义。
师:李英杰学作画、学做人,为了牢记师傅的教诲,在好友的提议下,他将李英杰改名为“李苦禅”,“苦”意味苦难的历程,“禅”古称写意画为禅宗画,写意画正是他的擅长。
出示:李苦禅:苦——苦难历程;禅——古称写意画为禅
师:李苦禅继承了齐白石的人品与画品,摸索出自己的画风,同时他更悟出人品即画品的含义。于是,便有了他的这句话……
出示:必先有人格,才有画格
指导朗读这句话。
四、欣赏李苦禅的作品
师:李苦禅自尊自爱的人格影响着他的画风,最后让我们伴着悠悠的古琴声来欣赏李苦禅独具风格的国画作品。
板书:
齐白石 与 李苦禅
收徒 拜师
人品 画品
教徒 悟理
自尊自爱
课后反思
《齐白石与李苦禅》一课记叙了画家齐白石和李苦禅师徒之间的故事。文章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齐白石收李英杰、王雪涛为徒弟的经过;第二部分写齐白石教育李英杰正确对待“拉洋车”的事。
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是:
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能独立学会不认识的字;能运用各种方法理解 “人
品、画品、仰慕、憨厚、赏识、志存高远、驰骋”等词语,并积累这些词语。
过程、能力与方法:能在简要说出课文记叙的两件事的基础上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有感情朗读课文中的重点段落;能理解“君子必自重,人始重之”的意思;能通过对重点句段的研读,对齐白石的人品有所了解感受。
教学重点:能通过对重点句段的研读对齐白石的人品有所了解感受。
教学突破口:抓住关键语段学习课文,深入感悟,指导朗读。
语言训练点: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说说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理解人物
当时的内心感受。
在配合着媒体简介齐白石与李苦禅后,我首先要求学生说说齐白石与李苦禅之间发生了哪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较容易概括,第二件事情有一定难度,通过同桌交流、老师引导,学生能教正确地表达,起到了一个训练的作用。
在教学齐白石与李苦禅之间发生的两件事情时,各有侧重。第一件主要抓住对齐白石的“人品”和“画品”这两个词的理解,以及给“仰慕”换一个词,通过引读,感受李英杰拜师的诚意。在此环节后,让学生交流收集到的关于齐白石早年学木匠、学雕刻、自学绘画的经历,感悟齐白石曾经的那段艰难历程。最后,通过分角色朗读,完成第一件事情的教学,非常顺利。
教学第二件事情是整堂课的重点。首先是一个语言训练点,就是找出“拉洋车”事件中描写李英杰言行、神情的三句句子,并点出关键词。交流朗读后是小组学习,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给的提示,联系上下文想象李英杰当时的内心想法。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没有认真读题理解,也未联系上下文去思考、想象。因此,把后面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填在了前文中。这在平时测验、考试的阅读分析中是时常有的状况。现在的课堂教学时间缩短了,但课文的数量和篇幅都增加了。每节课只有精心设计训练,适时渗透阅读或者写作方法的指导,才能让学生有所得。
接着是引导学生理解齐白石教育李英杰的一段话。对于“君子必自重,人始重之”和“自食其力”、“堂堂正正”学生的理解还是比较正确的,表达也比较清楚。但对于齐白石为何要篆刻一枚“木人”印章揿在自己的画幅之上还不够理解。我在备课时也曾产生疑问,后来上网查找了资料才知道,齐白石是以自己曾经做过木匠而感到骄傲,以此激励自己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这一点帮助学生理解了齐白石对李英杰的教育正是他高尚人品的体现。最后,我通过引读帮助学生理解了齐白石送李英杰不倒翁画的用意,以及李英杰改名为李苦禅的原因。
整堂课的节奏感和侧重点把握得还是比较好的。但是由于时间紧,最后对于齐白石对李英杰的赞誉以及李英杰勉励自己的话这些补充内容没有让学生充分朗读后,进一步领悟其深刻的内涵,是一个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