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让孩子在自由飞翔中成长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4-16

  80年代末,华中师大一批教育专家开始倡导主体教育。他们的思想迅速影响了武汉地区的中小学。一些教育改革志士把“学生主动自由发展”作为育人理念,在实践上进行探索。1994年,崇仁路小学成立教育改革实验小组,正式启动“培养小学生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的整体改革。经过5年的艰苦求索,他们逐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自主-选择”的德育模式、“自主-合作”的教学模式、“自主-实践”的活动课模式。

  

变社会道德要求为学生道德需求

  新学期开始了,编座位通常是令班主任头疼的一件事。家长纷纷给老师打招呼,都要求给自己的孩子安排个好座位。这天,熊§抢鲜σ桓某9妫匝担骸敖裉烨胪亲匝∽弧4蠹铱梢韵忍致垡幌拢跹抛槐冉虾侠怼!笨翁闷栈钤酒鹄矗飧鼍偈炙蛋锤鲎痈甙牛歉鏊笛劬拥耐вΩ谜展恕壑校蠹业囊饧鸩角飨蛞恢拢杭纫悸亲约旱男枰惨俗畔搿5刃芾鲜θ么蠹易约赫椅蛔邮保⒆用悄闷鹗榘僖善蹋追鬃呦蚩勘摺⒖亢蟮奈蛔樱坪醵纪橇酥屑淠亲睢昂谩钡淖弧

  这件事在崇小的老师中引发了一场讨论。讨论使大家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较大改变。儿童同样有道德判断力和选择力,关键在于引导启发。尊重学生的自主权、选择权,发展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培养他们形成自己的主见,这样,将来面对复杂的道德冲突,他们一定不会迷失方向。

  于是,老师们教改的步伐迈得更大了。学校门前是条800多米长的小巷,学校2000多名学生每天上学都要经过这里,人、车不断,时常发生堵路、摔伤的事情。吕敬东老师利用这一生活素材,给班上同学布置了一道课外作业:“怎样管好校前一条街?”在她的指导下,学生们分组考察,作调查记录,制定方案。作业做完了,热情高涨的同学干脆承担下巷子的管理任务,按照自己实验报告中提出的解决方案管理校前一条街的交通。3年来,这条小巷连年被街道办事处评为文明示范路。

  在崇仁路小学,学生是班级和学校管理的主人。学生干部可以自荐;学校设小主人岗位,让全体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学生在班级和学校自治中想充当什么角色,可以自己选。校党支部书记黄敏告诉记者,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多创设学生参与校园和社会实践的机会,促使他们在真实的生活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独立的道德人格。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

  《社会》课本上有一课是介绍东北三省的风情和物产。姚俊老师心想,学生不了解东北的情况,得多讲一点,又是播录相,又是放幻灯,更有充满激情的讲述。徐敖同学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发难:“老师,你去过东北三省吗?”姚老师答道:“没有。”“我是在辽宁长大的,我比你熟悉东北的情况,我来讲,行吗?”姚老师很爽快:“能者为师。”便与徐敖互换了位置。徐敖讲了10多分钟,绘声绘色,不时来一两句方言和民谣,全班同学乐不可支,时时爆以掌声。

  记者问徐老师:你当时是不是觉得很难为情?姚俊说:我觉得很正常,也很自然,因为我们的追求就是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怎么学,应由学生选择。

  吴建明老师教低年级学生画太阳。他不教学生怎样画圆、怎样涂色,而是问学生,你心目中的太阳是什么样的呢?是可爱的还是不可爱的?你希望太阳最好是什么样的?作业收上来,吴老师高兴极了:一个学生一个太阳!有个小女孩给太阳画了一张翠绿的脸。她说,要是有一个绿太阳,夏天就不会那么热了。多么奇妙的想象!

  在崇仁路小学老师的眼中,学生个个都是好奇的探索者。教学过程就犹如老师在带着学生进行科研,学生们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完成了被动接受知识到学会学习的转变。

  

让活动课成为学生展示个性的阵地

  活动课是崇仁路小学生们最喜爱的课。在活动课里,每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干:唱歌、跳舞、画画、舞龙灯、打腰鼓、小发明制造、手工制作……完全可以自主选择。老师把上好活动课看成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良好心理素质和发展学生个性的最好途径。

  环保课在校内不好上,老师们就把它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带着学生搞小调查、采样分析。精心设计的评选环保小卫士和优秀环保小组活动,充分调动起学生研究的兴趣。为了完成“作业”,有的小组从区环保局借来大气采样仪,有的小组想出用白纸考察不同地方空气中的粉尘量……

  全校性的活动课安排在每周五下午。又一个“愉快周末”开始了,学生们准备用萝卜制作一件熟悉的物品。大家自由组合,分工协作。萝卜在学生手中变成了飞机、金鱼、赛车、帆船、小老鼠等各种充满童趣、凝聚着创造力的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