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钟祥市潞市镇,腰湖港小学办起了木材加工厂,
    王福营小学办起了酱菜厂,
    潞涫淌小学在种大棚蔬菜,
    磷矿镇南乐小学,在学校里养猪、养鸡……
    据悉,钟祥市近年已闲置了120所小学,仙桃市闲置了180所,天门市闲置了200所小学……整个江汉平原闲置小学至少在1000所以上,损失巨大。
    这些学校大都是近几年村民们集资、借债数十万元兴办的新学校,农民见此痛心疾首。
    而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进一步落实,今年江汉平原农村小学入学孩童还将大幅减少,闲置的学校将进一步扩大。
    与大量闲置的学校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一边是漂亮的学校大门紧锁,一边是不少的农家孩童失学。钟祥市潞市镇腰湖港村是一个相对富裕的村,其造价30万元的教学楼闲置多年,而该村有一半的孩子不能读完初中;该镇夕光村的教学楼只用了3年便闲置,而该村的3个小孩因无钱读小学而去打工插鞭炮,以挣钱交学费,不幸于今年初因爆炸导致两死一伤。
    近年来,各地政府以及村民们以空前的热情大办教育,但由于片面理解“再穷不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许多村里盲目攀比,勒紧裤带建新学校。后来,漂亮的教学楼建起了,大量的欠帐也缠上了身,长期成为许多地方农民负担沉重的一个重要因素。于是,也出现了许多承建商强行封闭学校大门、将校长告上法庭的尴尬事件。据介绍,天门市为建学校借债1个亿,现在还欠6000多万元;仙桃市借债1.4亿元,现在还欠6000多万元。
    小农经济的特征是自给自足。在办教育上,许多乡镇官员、“村官”们未过多考虑生源、能力、规模、效益等问题,他们想的是“为官一任,留校一方”,于是,盲目上马,彼此攀比;加之教育部门以“不给办教育泼冷水”为由,缺乏宏观指导、统筹规划,在“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办学政策下,便形成了“一村一校”自给自足的格局。
    其弊端迅速暴露出来――江汉平原农村根本不需要这么多的学校。许多新学校一建好,便感到生源严重不足。据悉,国家规定小学一个标准班学生人数为55人,但江汉平原农村小学大量的班额只有20~30人,仙桃市某小学5个班只有37个学生,班平7.4个人。 生源虽少,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学校所需费用却少不了,于是,出现了教学质量低劣、教学条件不能改善、农民负担沉重的困境,严重制约农村教育的发展。
    而江汉平原地区人口集口,邻村相距一般不超过2公里,完全有可能联村办学。近年来,江汉平原地区的一些县市痛下决心,他们打破昔日农村教育的小农经济思想,集中数村的经济力量实行规模办学,从而大大加强了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学条件,也减轻了农民负担。
    学生到邻村上学去了,昔日“乡里最漂亮的建筑”,变得冷冷清清,或变作他用,成为乡村里最昂贵、最令人痛心的“装饰品”。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是没错的,但人们一定要清醒:任何事情,都要量力而行,不能重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