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学生不能承受之“重”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5-24

  看似简单的校园事件,随着事态的进展,竟然变得扑朔迷离了。

  更重要的是,一批学生不得不莫名地卷入这场老师间的矛盾。记者在区教委提供的厚厚的调查报告中看到,很大一部分的汇报材料是多名学生就“3月9日晚与陈红老师的谈话内容”的汇报、“3月15日及20日两次签名经过”的汇报。其中不乏如此字眼:“就这样我们也卷入了这场是非中。”

  话里充满了无奈。至此,学生在事件中主动被动地扮演了什么角色?他们面对的,是其愿意承受的吗?

  同一件事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说法,起码说明,有一方或多或少在说谎。当事双方都是教师,不论哪方说谎,学生会作何感想?

  更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对三次采访的回答大相径庭,从“承认叶老师打人”到“不正面回答”到“批评陈老师,盛赞叶老师”,哪次在说谎?为什么要说谎?

  区教委领导一再强调,“调查组以个别谈话的方式,先后找了初三(1)班班长、学习委员及相关同学、老师、校领导,了解情况,并让20多名同学各自写了书面材料。所有调查完全是‘背靠背’的。”

  正值中考最后关头,在学生中搞“背靠背”的调查,“并查看了20余位同学的书面材料”等等,学生的备考情绪受不受影响?

  “事件原先只是教师间的矛盾,可以也应当在同事间或上级部门的帮助下解决,但就是不要让学生参与进来,成人间的纠纷对学生成长不利。不要让学生卷入是非,这对学生成长不利。”区教委领导言之切切,令人感动。然而,写汇报材料,并且要汇报与自己的师长的谈话内容,甚至要汇报接受采访经过等,是否也是“不利学生发展和学习情绪”?

  在成人世界的矛盾和假象面前,孩子们被推来搡去,前后提供了完全不同的证词。校园,本应是育人圣地,而不应是扯皮甚至是谎言的温床。来自成年世界一些污浊的种子,如果在学生的心里发了芽,能轻易拔得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