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的希望与问题都源于成人社会对自己下一代的这样一种期望。由于这种期望,整个社会普遍重视教育,同样由于有这样一种期望,中国教育的矛盾与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尖锐和突出。
     对于当前的教育问题,人们普遍有一种必须改革的切肤之痛。然而尽管如此,大多数人仍然完全按照这种期望去培养下一代。学校也在原有的轨道上凭借惯性运行。问题的根子在于我们头脑深层的文化传统,在于我们民族对待下一代的独特态度和养育方式。在中国,尊老爱幼是两大源远而流长的民族传统。一但有了儿女,父母就会处处先想到孩子,而不是自己。他们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千方百计地让孩子尽可能过上好日子,其惜子之情就是到今天仍有增无减。但是,中国人绝不是为了爱孩子而爱孩子,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他们爱愈深,教愈严。做父母的从生到养,之所以尽心尽责、是为了子嗣后继,支撑门庭,扩而言之是在为社会尽义务。为了使孩子长大后能合格地尽到做人的责任,就必须从小严加管束。
     由于重教,因而就尊师“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之所存,道之所存”,所以教师在社会上的地位就不同一般,被赋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成人社会完全从自己的志愿出发去管束儿童,而少有两代人之间的平等对待、相互沟通、相互交流。放纵和抑制在这里获得了某种统一,对儿童的宠爱必须服从于训练和教育的要求。
     这样一种育儿文化发展到今天,仍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尽管社会在发生变化,但这种独特的育儿文化却在一代代人中延续。可以说,它是以一种习惯的形式保留下来,经过长期的因袭过程转化为历史的积淀物而沉入到人们的深层意识当中去,并通过潜意识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这种习俗式的潜意识是民族的,而不是个人的。所以它比个人的潜意识更加根深蒂固,表现出来就是民族特征的集体无意识行为。对于今天的许多中国人来说,望子成龙甚至比自身成龙更重要,他们并不深究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只是凭借着一段历史的惯性去行事,或者,他们只是把上一辈对待自己的方式不假思索地转移给下一代。他们可以含辛茹苦,让孩子有一个优越的处境,获得细致周到的照顾。但同时他们又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从小成把孩子抛到一个激烈竞争的环境,甚至泯灭他们美好的天性,违反孩子的意愿和兴趣,逼着他们去上各种特长班、去上奥校,去超负荷地学习,去死记硬背大量无用的知识。或者过分宠爱,或者过分苛求,似乎很矛盾,但在很多父母看来这样做却是顺理成章的,他们说:“这都是为了孩子好!”实际上,他们已经用“慈严并重”把矛盾的两个方面尽善尽美地统一起来了。
    因此,解决当前教育的问题,要从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做起。要从全社会做起。成人社会不应把孩子看成是大人的附庸;看成是父辈的替身、父辈理想和意志的一部分。培养孩子的最初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应是让他们从家庭走向社会,在未来的社会中大显身手,实现自我价值。用这样一个观点来看教育,则我们今天的教育确实应当走出传统,走出集体无意识,从目标、制度、内容、方法上重新加以考虑。
     对于一个成长中的个人来说,教育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个人超 初只是一个具有生物属性的个体,为了获得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种种 社会特性,就必须掌握社会文化经验,确立一定的世界观、信念和生 活态度。这就要受教育。教育作为一种有意识、有选择地组织起来的 发展环境,对个人起着重要的加工、塑造作用。但是,从另一方面看, 个人又是具有个人尊严和独特价值的个体,而不简单是被加工、塑造 的原料。个人社会化的过程是一种源于精神内部的,具有个性色彩的 内化活动,是不断地脱离旧我,成为新我,从而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 因此教育又不应是一种简单的外部灌输、引导、加工或者塑造,而应 保护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求索精神和创新精神这样一些与生 俱有的天性。激发受教育者对比当下的我更高、更完善、更美的东 西的主动追求。有助于每一个人探索和开拓新的生活。用这样一种观 点来看教育,可以说,真正的教育始于理解。为此,教育必须从它的本 质、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重新阐明其交场。
     在我的面前,放着一封山东某市一位素不相识的年轻人的来信。 他去年毕业后数次就业,都遭失败,因此陷入绝望,认为“这个世界我 已经活够了,我是一个废物,一个书呆子,一个没有希望的青年人”。 信的最后,这位年轻人绝望地连呼“劳老师,救救我吧!”作为一个教 师,我们的心能不流泪吗?这个年轻人的经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 教育存在的门题,经历长达十几年的教育历程之后,孩子们却越来越 感到涉足社会的困难。这不仅反映了今天社会的变化之大。更重要 的,它还反映了教育并不足以应对变化着的社会,并不足以使学生顺 利地完成社会化的过程。扪心自问,我们并不了解今天的孩子,他们 所处的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们承受的压力远远超过 以往任何一代人。然而我们仍然沿袭着传统的教育观、学校规、师生 观、亲子观来要求他们,以至出现这一代人社会化方面的种种问题。 面对社会的历史性变化,作为家长、教师、成人,我们有没有充分的思 想准备和适时应变的措施呢?如果成年人面对飞速变化的时代尚且 还不适应,还表现得茫然无措,那么我们怎么能一味地指责,或者苛 刻地要求我们的孩子呢?
     今天,实际上两代人都面临着社会化的问题,我们这一代人是在 社会提供的范式和榜样中长大的,我们按照社会规定的参照系来判 断周围的一切。在我们的青少年时代,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工 作、事业、人生前途甚至家庭生活都由社会安排好了。但是今天,我们 和我们的后代一起,正在经受一种整体性的社会变迁的挑战,在两代 人共同面临的历史性变化面前,我们的孩子显然对环境有更深的认 同。多元化的社会要求他们从小就养成应变能力,独立地去做出判断 和选择。就此而言,我们的下一代对新文化会有更多的认同,他们没 有旧观念、旧框框,轻装上阵,又有着接受能力上的优势,因此必然走 在我们的前面。成人社会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来重构平等的代际关 系,然后才谈得上发挥成人对孩子应有的权威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