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当过教师的父亲,我对“家长”这一渗透着官本位文化特质的称谓十分反感。我举双手赞成孙先生的意见,并呼吁立法机关更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责令其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中的“家长”用语。
我从“家长”想到了“班长”、“组长”、“学习委员”等中小学生中的“官职”。我认为对这些“官职”,应该从学生平等、公平、民主的思路予以重新认识。
整个社会以官为本,很自然地,家有“家长”,班有“班长”。整个社会是干部身份终身制,所以,学生班干部一般都是年年“连任”。
据我当教师多年观察,那些一直当着班干部的学生,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干部心理”;而那些从来没有当过班干部的学生,则显示出明显的“群众心理”。两者差别极大。一个有经验的老师到陌生的班上听一回课或观察一段时间,一般都能准确判断出哪些人是班干部,哪些人是普通学生。
由于受大环境影响,不少中国孩子形成了一种“当官欲”。有经验的教师都会巧妙地利用手中掌握的“封官权”对班级进行管理。比如,一个家境优裕、父母宠爱的学生过去经常不交作业,老师任命他当了“收作业的组长”,要求他当众向所有同学演讲,保证“以后每次都交作业,少交一次,即刻免职”。结果这个学生喜出望外,从此一改过去旧习,每次交作业都最积极。这种结果当然是好的,但是,老师根据自己的需要随心所欲地任命和罢免学生干部的做法,则是非常不好的。这与我们国家干部任免的方式是一致的,其弊病也是相同的。
无孔不入的腐败早已经侵入了中小学班级管理。每年新学期入学,都有学生父亲到班主任老师甚至学校领导那里给孩子“跑官”甚至“买官”。据《深圳特区报》报道,一些小学班主任在众多家长要求“给孩子官当”的压力下,无奈地对班干部进行“扩编”,造成“班干部泛滥贬值”。这与政府机关机构膨胀、人员过剩现象颇为异曲同工。
据我观察,教师子女、社会上大大小小官员的孩子鲜有不当“班干部”的。这些年,“大款”的孩子也越来越多地跻身“班干部”行列。
大多数“班干部”都是“终身”任职,去名牌大学问一问,哪个学生不是从入小学到上大学一路“当官”过来的?笔者填写各类材料时,经常遇到需要填写当学生时什么“职务”的栏目。当班干部使这些学生乐观、自信,处处有一种优越感,并富有竞争精神,当然,也有不少班干部有“骄”“娇”二气。没有当过班干部的学生较多地有自卑感,性格内向。同时,班干部任免中的机会不平等,使一些学生受到了心理伤害。中国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在很大程度上与现行的班干部制度有关。
作为一个当过老师又关心教育的人,我现在强烈呼吁,如果不是取消,也应改革现行的班干部制度,打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重重“机构”,让教师直接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直接面对教师。
当然,究竟以什么制度取代现在的班干部制度,这里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我呼吁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借鉴其他国家学校班级的组织形式,制订出一种公平、合理的班级组织形式,让这种新的班级组织形式从最基本的层次塑造健康、积极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