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6-18

  吴剑华,生于1951年12月,辽宁省葫芦岛市人。1977年毕业于沈 阳化工学院,1987年在天津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历任沈阳化工学院化 工机械系主任、沈阳化工学院副院长,1999年任院长。长期从事化工 新技术和新型、高效、节能化工装备的研究开发及应用,在化学静态 混合反应技术方面成果显著,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其 成果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曾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化工 战线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如 何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如何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这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长期从事科研的吴剑华教授去年 就任沈阳化工学院院长后,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他对记者说:为 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高校的干部、教师应及时转变教育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积极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 培养人才的新模式。

  吴剑华认为,高校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它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大批 高素质的人才,这样,高校才能真正植根于社会的沃土中,才有生命 力。高校实行毕业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改革后,要求学校改变过 去只管教学、不问需求的传统办学观念,一定要明确社会到底需要什 么样的人才。沈阳化工学院在对社会需求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本着“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强能力”的原则,及时调整和改造 所有专业学科,砍掉了2个专业,新增设了环境工程、生物工程、安全 工程等6个专业。对于传统专业,则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形成了定位准 确合理、动态管理的学科体系,这一调整对学生和用人单位都产生了 较强的吸引力。

  最近几年,沈阳化工学院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 上。用人单位何以如此看好该校毕业生?吴剑华说,除了学校专业设 置定位准确合理、适应社会需求的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注 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该校就教育方式、教学内容、教育管理等方面 进行改革,在强调夯实理论基础、拓展知识结构的前提下,强化实践 动手能力,学生不仅有“智”而且有“能”;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 推行了学分制;为强化实践能力,试行“3+1”的教学模式,即变三 年半理论教学环节为三年,变半年毕业实践环节为一年。毕业实践环 节的延长,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带领学生到企业搞工程项目的实践, 通过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计算、自己选设备、自己组装流程、自己操 作,分析和解决出现的问题,增强了实践动手能力。目前该院毕业生 所作毕业设计(论文)课题80%来自生产实际,其中机械工程系、化 学工程系的毕业设计(论文)课题100%与生产实践紧密相关,这就为 毕业生就业后很快进入角色、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

  吴剑华指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和技能 方面,还应注重思想品德的教育。我们在改变“过窄的专业设置”的 同时,也改变了学生中存在的“过弱的文化底蕴”现象,促进了人文 和科技的融合统一。我院通过邓小平理论进课堂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 践活动,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上坚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 心,因此学生不仅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具有广阔的科学 视野和多方面的学识修养。用人单位普遍向我们反映,沈阳化工学院 的毕业生敬业精神强,能吃苦耐劳,不畏艰难,能较快地适应所从事 的工作。我想,这种思想品德方面的表现应当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 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应当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