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民族的兴盛,需要科技,需要数理
如前文所述,中国近代之积弱,正是因为重人文,轻理工,没有跟上世界工业革命的大潮,这样一个国家,直到1949年中华人名共和国成立之时,连一根铁钉、一根火柴都造不出来,怎么能有繁荣的经济,前列的科技,巩固的国防?船不坚,炮不利,怎样保卫国土不遭列强肢解?虽然清政府曾拥有庞大的北洋舰队,但这只是一只羊羔包裹一层虎皮,本质是虚弱的(当然还有政府的腐败)。随着整个世界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化,科技的作用日益突出,每一次工业革命,都离不开数理科技的推动。很难想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没有自己至少是平行于世界水平的高科技成果和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没有自己的一定数量的世界一流的科学家,没有自己的完整的、独立的、现代的、高效的工业企业,没有独立自主的强大的国防体系,能够真正站起来,洗刷百年的耻辱,重新走在世界的前列!而这些的尽快实现,又离不开教育,离不开对相关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大幅提升全民的科学意识和科技水平,无论从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还是从培养和选拔人才来说,高考科目的定向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上文中我已向各位网友推荐了钱学森在1957年写的一篇文章(收入现在高中二册语文课本中),钱老至诚至理的客观分析,说明了数学、物理在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和重要地位。并且,数学、物理的作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中国要翻身,要雪辱,必须要富国强兵,必须要推动全民科技水平的提升。因此,必须要强化高考科目中数学、物理的地位。
二、中华民族具有数理科技天才
中国人在数理科技的掌握上是有很高的天赋和悟性的,只是由于近代的某些原因,阻碍和扼杀了这种创造力。即使这样,到目前为止,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也有6位,其中5人是物理学家:杨振宁,1957年获奖;李政道,1957年获奖;丁肇中,1976获奖;朱棣文,1997年获奖;崔琦,1998年获奖,1人是化学家:李远哲,1986年获奖。在美国物理学界,华裔物理学家的声望是很高的,另一位华裔女物理学家吴剑雄博士就曾两次担任美国物理学会会长。中国人的数学天赋也是很高的,有不少世界知名的数学家,只是由于没有诺贝尔数学奖,故没有这方面的纪录。
近代中国落后了,我们应当奋起直追。在科技和实力的较量中起关键作用的数理恰恰是我们的强项,我们为什么不抓住这个优势和机遇呢?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什么?为什么还要重蹈重人文,轻理工的覆辙呢,是什么迷住了我们的眼睛?
有人说,要发展高科技、强大的工业体系需要钱,应当优发展轻工业,重商贸,抓流通,才能快速地将中国的经济实力增强。这种说法在某种程度上也有道理,但是,能够走向极端吗?1949年以后的十几年间,中国有什么经济基础?还遭受全面的封锁,不是照样从无到有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造出了令世界震惊的两弹一星吗?不是照样能和美国人较量吗?难怪有的海外华人感慨地说,毛泽东虽然有缺点和错误,但他真正使我们华人直起了腰,感到做中国人光荣!毛泽东曾经强烈批评一些人总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今天人们才慢慢悟到毛泽东的远见和志气。从根本上说,轻工业只能富民,难以强国;商贸流通领域绝对离不开生产领域,纯粹的流通并不能创造物质财富!何况,即使发展轻工业和商贸,头脑同时要清醒地想到国家未来的发展。重科技、重数理实际上是在为国家发展的下一步培养和储备人才。如果我们今天的学子都一窝蜂去学经商、英语、旅游,那么到了国家需要大量高科技人才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到俄罗斯去租、去借吗?这就是我强调高考科目导向的重要性的根本原因。
三、英语的重要性在于是交流和学习的工具
中国要打开国门,和世界经济融合,要学习外国先进科技,要走向世界,就要发生语言文字的交流,首要的就要学习除汉语言外世界使用最多的英语,这是正常的,也是必须的。事情很清楚,如果不开放、不学习、不交流,中国人当中的绝大多数是没有必要学英语的。事情也就很清楚,学习英语本身并不是目的,不是要将我们的母语改变为英语,中国成为美英的附庸,而是将英语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英语本身并不能富国强兵,还是要现代科技和工业才能增强国力;同样的道理,只是用低附加值产品和人家交换也换不了几个钱,只有有了自己的高科技产品才能赚取高附加值。这用得着全民普及高水平的英语知识吗?
看到我们的青年,特别是在中学阶段,花了近一半甚至一半多的时间去死啃一种外语,不就是为了明知学不好,但又不得不去应付的高考吗?青春年华,正是学科技,长见识的黄金时段,如此浪费,令人心疼!没有一定的语言环境的死记硬背,比背八股还糟糕。如果更将英语作为高考科目三基础之一,不知更要将我们的青少年导向何处?不仅糟蹋了人才,还会造成民族精神的失落。
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母语是汉语,学好母语是我们的本分,没有必要用高考指挥棒将一种外语提高到和母语等同的地位,全民普及英语是错误的导向。说得重一点,这是殖民社会的特征。美国的高考必考汉语吗?日本的高考必考汉语吗?都没有!更没有作为三基础之一了。我认为,即使到了若干年后,中国又走到世界前列了的时候(如果高考指挥棒仍然鞭打着大家硬要以两文一数作基础,我就有些悲观了),美国佬、俄国熊和小日本也不会在它们的高考基础科目中加上汉语(如果那时还高考的话)!这里也有一个思维的误区:“重要”是相对而言的,“重要”并不就等于“基础”。即使从对外交流和商贸往来,学习先进科技来说,需要较高层次的英语人才必然是少数(今后更是如此),就象有的网友说的那样,用大多数人为少数人陪读,值得吗?
随着人工智能科技的发展,电子翻译机已不是遥远的未来。到那时,手持手机大小的装置,就能做到汉英对译,英日对译,俄日对译……,还用得着那么多精通英语的导游吗?即使在因特网上,现在也正在研究一种中间交换语言,网上各语种信息都先交换成中间语言,再自动译成浏览者的母语,那时,网上的网页翻译服务也就无用武之地了。所以,即使英语目前的地位也是暂时的,而科学和技术,经济和工业的发展才是永久的。我们培养人才难道不去考虑长久和未来吗?
在当前,由于国门的开放中外人员交流越来越频繁,外国人到中国旅游的日渐增多。但我们不是看到报道说,某旅游区卖冰棍的老太婆也会冲着外国佬说上几句English吗?我国东北毗邻俄罗斯,边境居民不是很多都能用较流利的俄语推销他们的商品吗?看来,只要需要,只要有适当的语言环境,一种语言的熟悉和掌握是自然而然的事。
四、高考科目三基础:语、数、物
以往的高考科目设置文理各五科,应当说从各科的比例和平衡上还是恰当的,但学生的负担确有些重。现在变成3+x(或还要加综合),学生减负了吗?x科即使只算两科,考试时间减少了,综合难度却增加了,如果再加综合(看来是各省的目标)学生的负担绝对要增加!所谓3+x为了减负是一种托词。我们强烈建议,高考科目只要三科:语文、数学、物理。这就应当是人才要求的真正的三基础!高考科目这样设置,既真正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能正确导向,让学生从小要重数理,重科技。这并不是说英语不重要,那门学科都有其重要性,但从总体来看,并不都是基础(钱老的文中已讲得很清楚了),完全可在课程、教时、期考、会考中作适当的安排和强调。而且英语对一般学生来说,完全没必要要达到几级标准,主要要求学生奠定一定的英语基础,而且要针对语言学习的特点,对不同的环境条件的学生作不同的要求。总不能要求一名边远山村的学生能熟练的和老外对话吧!放心,一旦这位学生毕业后不能升学,到旅游区去卖茶叶蛋,要不了多久,口语就熟练了。如果他考上了大学,在较好的语言环境下,英语很快熟练是不难的。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应该用英语这把利刃,把理科优秀的学生残酷地扼杀在高考门外,否则,他们是很可能成为中国优秀的科技人才,世界知名的学者,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到那时,他们的英语应用水平在国际交往中一定游刃有余,这才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Danny 2000/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