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凡15岁,参加过3次夏令营,去过北戴河、内蒙古和上海,坐过飞机和大轮船,看了海、骑了马,买了不少纪念品,可他不知道营歌是什么:“夏令营不就是玩儿吗,要营歌有什么用?”
     难怪有人感叹:时下的夏令营,“夏令”两字还在,“营”却不见了踪影。
     7月30日,记者在天坛公园碰到了来自广州东莞的一个夏令营旅游团。
     50多个孩子刚在天安门广场看完升旗,就被两个20多岁的导游小姐带到祈年殿门口,通知一个小时后集合。
     记者跟两个坐在台阶上喝汽水的小男孩聊了起来。
     “你们怎么不进去?”
     “没什么意思。公园都差不多,没人给我们讲,许多历史典故不清楚。”
     一个小时后,导游小姐招呼孩子们赶紧上车,接下来要参观故宫,下午还要去北海、听京剧。
     第一天,颐和园、科技馆;第二天,长城、十三陵、定陵;第三天……类似这样的赶场儿已经成了大多数夏令营的所有“活动”,而每到一处,孩子们大都跑来跑去自个儿玩,真正让他们从“活动”中获取知识和文化的项目却很少。
     早先的夏令营有明确的定义:夏令营是团委或学校组织学生利用假期,以户外集体活动的方式,在某一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利用当地当时的教育因素,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体能和技能的锻炼,且收费低廉。
     21岁的张楠回想起1991年参加的夏令营,仿佛又回到了少年时代:“那年我小学毕业,是连续6年的三好生,学校组织我们20多人到怀柔参加夏令营。那时我们住在大帐篷里,每天早起升国旗和营旗,举行很多好玩的比赛,开心极了。这么多年,我一直珍藏着那次夏令营的营徽。那是我少年时代最美好的记忆。”
     如今的夏令营已脱离了以教育为主的思想,夏令营似乎成了某些旅行社的“夏令赢”。
     全国少年儿童冬夏令营管理中心刘俊友主任说:“现在很多旅行社为拓展中小学生客源,以夏令营之名,行旅游之实。根本谈不上对孩子们有什么教育培养,说白了就是旅行社在想尽办法挣学生的钱。”
     尤其是大多数中小旅行社组织的夏令营,中间往往经过层层转包,通常的操作过程如下:由教委、学校下文组织学生,按人头收取回扣(相当于总费用的2/5)后,转给本地旅行社。本地旅行社收取手续费(相当于总费用的1/5),再与目的地的旅行社联系。目的地的旅行社也要赚钱,就拼命压缩开支内容,减少活动甚至降低接待标准,原本丰富多采的夏令营自然大打折扣、面目全非。
     某旅行社一夏令营收费2500元,把原定的住宿条件从三星级宾馆改成了大学宿舍,整个成本最多1000元,旅行社能从每个孩子身上挣到1000来块钱。一个假期下来,几十万元就这样装进了主办者的腰包。
     近一段时期,关于夏令营的投诉直线上升。中国消费者协会投诉部的孟律师说:“夏令营由一种单纯的教育方式转向市场化运作是必然的,但旅游不能取代夏令营。尤其是那些牟取暴利的假夏令营应予以制裁。有关部门应对此引起重视。”
     暑期以来,各地教委、消协不断下文提醒人们慎重选择夏令营,但至今没有一项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能对夏令营打假。刘俊友对此不无遗憾:“我们中心只是少先队系统内部的一个工作单位,没有权力出来整顿夏令营市场,这涉及到成千上万的孩子们的切身利益。我真不希望再听到哪个孩子刚回家就说:‘我再也不参加夏令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