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现代意识下的中学生怎样看钱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8-21

  有人说这是个不会理财便无法生存的时代。西方人注意从小引导学生的金钱观和消费观。美国加州某小学给毕业班的最后一道数学题便是:在模拟现实的条件下合理花掉一百万。日前,笔者采访了本报学通社的百余名中学生,我们从不同侧面管窥这个即将掌管我们“明天”的群体对钱的感受。

  ■课余打工:学会挣钱才会花钱

  如果你在大街上随便问一位中学生:“你打过工吗?”84%的几率是你将得到肯定的答案。学生打工的原因各式各样,工作也五花八门。对于父母双双下岗的女孩刘斯墨来说,课余打工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贴补家用:“母亲一个月的工资根本不够用。我现在有身份证,可以发传单,可以做清洁工,可以当服务生,我的英语不错,有时还给别人翻译翻译文章。通过中介机构介绍,我有时寒暑假连打一个月的工,这样工资可以多点。”

  北京市财经学校的金烨打工则是为了证明自己不只光会看书,而且有自我生存的能力,“有时看着父母为自己挣学费,而自己也有手有脚,觉得真惭愧,所以决定自己打工为自己挣点学费或是零用钱什么的。”

  ■校园“大款”:理财各有方法

  利民和小舸今年都是17岁,分别在某重点中学和某职业高中就读,家里经济状况均不错,每次出家门之前揣上几百块钱对于他俩来说是常事。然而这两个在学校比较抢眼的“小大款”对一些理财的“基本问题”却颇有不同的看法。

  利民认为父母给自己钱,是为了让自己应付突发事件;小舸则觉得这是父母出于对她的爱,是想让她过得更好,更有趣味,更有意义。利民不仅是个“小大款”,还是个“大忙人”。采访过程中,他现有的两部手机不断有人打进,“业务”还挺繁忙,他说他目前使用的这两部已经有些过时,最近还准备再买第三部。

  小舸说自己在校园“大款”中算是比较理智的,因为她知道父母工作的辛苦,大把大把的零花钱并不会促使她不假思索地随意消费。除了买一些自己喜欢的服饰等用品,剩下的钱直接存入银行,“我并不是一个经常花钱的人。”

  不管他俩消费习惯有多么不同,他俩却常常面临同一个问题:朋友向自己借钱,且数目不算小,该不该借呢?借了以后,要不要催对方还呢?

  被采访的百余名中学生中,大都认为若是“好朋友”就一定会借给他,至于第二个问题,有同学表示回“死要到底”,也有不少同学脸上露出难色。

  ■出国留学:家长与学生的“合资项目”

  近年来,由于家庭、学校及社会就业需求等诸多原因,小留学生的队伍日趋庞大。

  约90%的中学生有出国留学的打算,且绝大多数认为应在完成高中教育后留学。众所周知,除欧洲少数国家外,外国大学学费是国内的几倍甚至是几十倍。然而现已拥有教育储蓄的家庭仅占总数的三分之一。那么如此昂贵的留学费用由谁来负担呢?

  别看现代的中学生平时花钱给人的印象好像是大手大脚,但对于出国留学这种“大消费”,他们可一点都不马虎。向国家贷款、教育储蓄等等他们也都合计着呢!也许你都想象不到:78%的学生都曾为自己算过关于学习的经济帐,几乎100%的学生坚持出国留学的费用由自己打工和家庭储蓄“合资”提供。笔者不只一次听爱子心切的父母表示,若子女可以留学,押上家底也支持他们深造,而学生自己似乎对此看法更“冷静、经济”些。除少数觉得“只要父母愿意出钱,我就留学”外,绝大多数学生表示不会在不考虑学校收费的前提下盲目选择学校就读。

  原北京一中某学生的做法或许向我们提供了一种新“合资”方式:她在赴新加坡留学前与父亲签了一份正式协议书,协议规定除基本学费外,其他一切境外消费有父亲以贷款形式“借”给女儿,女儿则在不影响正常学习生活的条件下打工“清偿贷款”。

  ■呼机手机:要派更要经济

  寻呼机流行于学生中之后,下一个趋势便是移动电话的了。现在你看见有一些学生手持手机忙着他们的事情或许已经习以为常了。90%的受访学生认为学生应该拥有手机或呼机,并认为这是他们与别人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当代学生的独立和节约意识也体现在通讯设备的消费上:他们大多希望用自己的钱购买,近一半的人会去二手店挑眩很多学生考虑得很实际:“以前人们买手机总挑一些带什么8啦、6啦的数字,但现在我们可不忌讳什么4啦的!只要有得用,不影响我打出或别人打进就行了。但是我一定会选一款型号很时尚的,二手机也无所谓,我不觉得它比新手机低一档,有些二手手机相当不错,价格又低,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也不能否认有些学生买手机就是爱慕虚荣。他们不经常开机,看到有人呼他们,便找个公用电话去回,对对方说自己的手机没电了,当然这无非就是为了省手机的服务费。也有的干脆拿手机当呼机用,“既然都要花钱,不如买手机――手机要比呼机看起来更有风度些。”

  手机和呼机本身只是一次性消费,其实最贵的是使用他们需花的服务费。而这些学生的服务费又由谁掏呢?“家长提供”自然又占了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