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自杀引发的思考
7月12日,辽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高三(七)班的女学生杨林(化名),在高考试题答案从网上公布后,自测考试成绩不够理想,竟在卧室里用一条绳子结束了自己花一样年轻的生命。
7月24日,全国高考成绩发布,杨林的高考成绩是542分,比辽宁省重点大学录取线高出近30分。她的成绩可以考上吉林大学,辽宁大学等一类院校。这个结果使人们对她逝去更加感到惋惜。
她曾是个人见人爱的姑娘
人们禁不住要问,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在父母、师长、同学、邻居眼中曾是那样优秀的女孩走上这条不归路?
杨林今年18岁,是父母的独生女,每天都承受着父母的关爱与呵护。从小到大,她的优秀学习成绩一直是父母骄傲的资本。
杨林的父亲是本溪满族自治县文化部门的一位干部,母亲做生意。与一般同学相比,她的家境是让人羡慕的。
上高中后,杨林担任了班长,在课余时间帮助老师做了很多工作。书法和绘画是她的特长。高三毕业时她给每位同学的留言都是那么诚恳、真挚,还加上了自己颇有创意的简笔画。
杨林不仅功课好,而且1?69米的身高在女生中颇为抢眼。她的百米成绩保持着全校第一。利用假期,她还学会了电脑和驾驶汽车。高二她又担任学校学生会秘书长。她的英语成绩在班里也是名列前茅的。
高考前,杨林的成绩稳定在班前5名之内。这次高考所得的542分在班上名列第四,属于正常发挥。
7月12日,教育部门在网上公布了高考试题标准答案。那天上午,她在同学家中利用电脑查了标准答案,并估算了自己的分数是520分左右,她觉得不是很理想。据同学讲,当时她并没有出现大的情绪波动,还与同学玩了一会儿扑克,然后才回家。
中午吃饭时,杨林同家人和亲属讲了自己估算的成绩,并在饭桌上和家长议论了分数与所报志愿的情况,认为考上理想大学的希望不大。当时,杨林在情绪上一直很平静,没有任何要自杀的迹象。
吃过饭后,送走了亲戚,杨林的父亲回到了自己的房间睡觉,杨林也回到自己的房间,锁上门、拉上窗帘。她的父亲一觉醒来,叫女儿不见回音,房间里也没有一点儿动静,敲门不开,感到情况不妙的父亲撞开女儿的房门,发现女儿上吊了,绳子拴在窗户上方的暖气管上,人已死去多时。
同学、老师、专家如是说
闻听杨林自杀的消息后,校长、老师、同学无不感到震惊与惋惜。
7月27日,在记者采访时,杨林的同学说:“太可惜了,怎么也想不到会出这种事。她平时非常出色,高考后估分也能考上大学,不过是差了一点儿。她太要强了。”
“杨林死得不值,她也对不起自己的父母,她父母该有多伤心1
当记者问他们如果成绩不理想或考不上大学怎么办时,他们说:“那能怎么样,不好就不好呗,觉得能念就重读,不能念就找工作上班。”
有一位同学考了438分,她的家长陪她到学校看能不能花钱上民办大学。这位家长说:“不能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尤其在这个时候,他们自己都已经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了。如果真爱孩子,就应该替他们着想,给他们减轻压力。”
“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好?但也不能要求太高,应该给他们尽力创造好的条件。如果实在学不好,那也没办法。”
杨林的班主任对杨林之死出乎意料、极为惋惜:“谁出事,也想不到她会出事。杨林非常优秀,文体功课样样出色,又是学生干部,平时很开朗,542分在班上名列第四,对她来说是正常发挥,上吉大、辽大没问题。谁想到会出这种事,太可惜了!平时一点迹象都没有。”
某大学心理学教研室王营副教授告诉记者:“这件事在学术上可定义为:当事人对应激事件采取了最消极的应对方法。如果人要回避一件事,最极端的做法就是消灭自己。这位同学是一个条件优秀的学生,但她不能正确地对待挫折。这种心理来源,可能是由于对已经取得的荣誉、地位过分依赖。当这种期望异于平常且落差过大时,就会促使一个虽然生理上成熟但心理上还很幼稚的孩子做出极端的选择。
“由此可以看出,这位学生虽然成绩很优秀、家境优越,可她的心理是不全面和不成熟的。在现行教育制度下,高考迫使学生在文化课上冲刺,却忽视了培养学生全面的心理素质,造成学生缺乏正常的心理。所以,要在学生心理日趋发展的高中阶段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我们常说环境塑造人,人应当适应环境,其中的关键就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估量自己。当挫折来临时,要让自己困惑、焦虑的心理冲突找到一个宣泄和平衡的路径,就像一个人迷了路要问路一样。一个学生面临挫折、困惑时,应该多同家长和老师进行交流。而此时,家长与老师也应该给孩子正确的引导,不宜在他们原本脆弱的心灵上再施重压。”
留下的不仅是思念……
2000年全国应届高中毕业生升学率为56―58%,这就意味着还有近一半的学生不能升入大学。当这些学生必须面对与接受这种必然发生的事实时,我们期望社会和家长给他们提供一个轻松的、没有心理负担的环境,使他们能选择一条适合自己成长的路。
可以肯定地说,并非只有大学才是一个人最适合的选择,因为社会是由多种职业构成的,走向成功的路也不止一条。况且,关于成功本身就千人千说,从来没有过一个绝对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