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我们的学校 孩子是否喜欢?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8-29

  本来,学校应是一个学生们向往的地方。而现在,对孩子来说,似乎上学成了人生必经的磨砺。我的孩子正在上六年级,他并不是一个厌学的学生,功课都说得过去,在学校里样样都想争第一,也常常能争到第一。但每次放假后,他都用试探的口吻问,下学期能不能不去上学,就在家里学。当然,问归问,开学时,孩子还是高高兴兴地到学校报到去了。中午,拎一个鼓鼓的包回来,脸上的笑意荡然无存。我打开包一看,里面有22本书,其中语文和数学各5本,分别是统编课本、课堂训练、考试说明、小学升中学模拟试卷、升学知识总复习丛书,再加上音乐、美术、自然、社会、劳动、思想品德,等等。

  晚上和孩子一道包书皮时,我们怎么努力,也无法将孩子逗笑。我问:“不是已下达了减负令了吗?”孩子说:“老师说,减负令下达时,书已开始印刷了,只好发下来,书中的题目不一定都做。”说着说着,孩子的眼里闪着泪花:“肯定到时候又要让我们做了。老师说:‘素质高的家长,特别是那些77级、78级考取大学的家长,都不反对孩子作业多。’”看着孩子这样子,我心里也特别沉重。其实,老师并不是天生想折磨孩子。布置了作业,老师要一本一本地去改,很辛苦。这是不得已而为之。怎样考核一位老师?班上学生的总分!怎样看待一所学校的声誉?考取中学或大学的人数或百分比!行不行,高考见,到时候,一分压千人。于是,为了这一分,为了去压千人,吃尽千般苦也值得。对于我们来说,孩子还小,果真等高考时才动真格的,倒也罢了,反正时间还长,几年后再说。问题是,人人都说,从现在就得行动起来。小学毕业进初中,初中毕业进高中,据说这比高考还要重要,这两个“槛”也得走好,否则影响前途。好的高中一锅端进大学,而差的高中,能有一两个进大学就很不错了。如此说来,也不管孩子是否愉快,是否对孩子健康成长有利,从小学开始,就想到,一步也不能落下,这是最后的斗争,只要分数上去就行,别的什么也无法顾上。

  减负令发布后,对自己孩子寄予厚望的家长就在担心:我们孩子减负,别人家孩子不减怎么办?自认为有一点名气的学校也在担心:我们学校减了,别的学校不减怎么办?公立中学减了,私立中学不减怎么办?前不久一所私立中学召集有意去报名的学生家长开会,我去听了听。会上,校长用这样的话招揽好学生:“吃得苦中苦,方作人上人。不想吃苦的学生,别来我们学校。寒暑假想带着孩子出去旅游的家长,别送孩子来我们学校。一个星期只学习五天,周末想让孩子歇歇的家长,别来我们学校。想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欢迎来我们学校。”一席话说得在场的许多家长连连点头。家长把期望留给了学校,学校再把压力转嫁给孩子。

  对于学校的那么多枯燥而重复的作业,我常常感到迷惑,不相信这真有什么效果。我的孩子六岁时,被带到瑞典去,在斯德哥尔摩的一所国际小学里读了三年书。孩子刚到瑞典时,语言不通,在学校里听不懂,说不出。一个月下来,英文似乎没有什么进步。我们每天问他,在学校学了什么,他也说不出来。我们对此很着急,去学校问老师,老师说,他正吸收知识,像海绵一样,往里吸,老师说的话,他都在认真听,现在不反应,过一段时间,他学到的知识就表现出来了。当时,我们将信将疑。然而,老师说的另一句话,则使我们印象极为深刻。老师说,他所做的,首先是让孩子喜欢这个学校,喜欢这个班级。孩子确实喜欢学校,喜欢班级,也喜欢这位老师,下课去摸摸老师的胡子,上学放学都唱着歌,夜里做梦常常笑醒了。奇怪的是,两三个月后,他开始说一些不那么完整的句子,再过一段时间,他开始读英语连环画,半年后,他就可以自如地完成小学里的学习要求了。看着他在三年时间里,愉愉快快地学说了一口流利的英语,读了那么多儿童版的英语书,不由得佩服那里的老师还是有办法。

  我们也用同样的办法让他学中文。学校里不学中文,为了能让孩子在回国后赶上国内的学习进度,我们就在家里给他补课。我们没有当过小学老师,只是用国内的亲友寄来的小学课本给他讲课。周末时,教一点,带着他读几遍书上的课文,做一点课文后的练习。没有任何额外的习题集。但是,我们在语文教学方面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指导他阅读,孩子不识字时给他讲故事,识了字后,就指导他自己读书中的故事。给他一本新书前,先讲一点书中故事,培养对这本书的兴趣。一个“大闹天宫”的故事,使他开始了对《西游记》连环画的阅读;一个“三打祝家庄”的故事,引起了他对《水浒》的兴趣;而他迷上《三国演义》连环画,则是从“草船借箭”的故事开始的。孩子在这一段时间读哪一本书,我们就在这段时间与他谈这一本书中的故事。于是,他觉得读书是一件非常好玩儿的事。第二件事是让他自己作文。他大体上写的是两类文字:一是身边事,写在一周内学校里或家里发生了什么有意思的事;二是写心中事,写他的幻想,如他的小熊出去历险,小老鼠怎样与小猫交朋友都看成是特别有趣的事,比他的玩具更好玩。三年下来,他的中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回国后,孩子直接上四年级。老师一开始说他做习题不合国内的规范,做的速度慢一些。经过半年的时候,合上规范,提A高速度后,学习就上去了。近两年还用中文出版了两本书。我总是想,孩子少吃了三年苦,学习上并没有落下。试想,我们小学那种“填鸭式”“满堂灌”,以及反复抄写作业的教学方法是否该改一改?

  回国后,我们担心孩子把英语忘记了,找一位住在附近的澳大利亚的外籍朋友帮助,每周让他去学习一次。那位朋友是教育方面的专家,曾在澳大利亚当过一个省的教育主管。尽管学校的作业多,业余时间少,孩子不喜欢做学校的作业,却特别喜欢到这位外籍女老师那儿上课,爱做她的作业。每逢老师由于工作忙,忘记约下次上课的时间,他就主动打电话去问。寒假期间,老师给他布置一个任务:介绍南极。让他先做准备,假想他已经去了南极,正在那儿作电视直播,该说些什么。在大约有两个星期的时间里,他一有空就自己一个人在屋子里,找资料,写解说词,画南极地图。老师在看完他的解说词后,就给他摄像。到了那天,当看到他在屏幕上作了30分钟的英语解说,说了许多我们都不熟悉的南极知识时,我们真是激动万分。

  让孩子做他们喜欢做的事,他们就能表现出惊人的创造力。从天性上讲,孩子都是喜欢学习的。婴儿就喜欢与人交流,没有人逗弄他们就哭闹;三四岁的孩子就爱听人讲故事,看图画;这些都是喜欢学习的表现。我们将学习弄得索然无味,然后再给孩子灌输要学习就得吃苦,常常在班上给孩子训话,给孩子讲一通学习的道理,以施加压力,这当然也有效,但却是事倍功半。如果能调动孩子的兴趣,让他们的学习变得像玩一样有趣,也让他们在玩中学到有益的知识,他们的无限潜力就能调动起来,就能事半功倍。

  减负,只是教育改革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只有在走出第二步、第三步以后,才能巩固这第一步的成果,才能让更多的人相信这第一步的正确性。

  减负的关键在于教学基本指导思想的转换。学生是一些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件产品。就像培育小树一样,园丁只是提供水和肥,让他们在适宜的条件下自己生长。教学也只能适应儿童的心理,做儿童喜欢做的事,为他们自然生长提供条件。老师和家长所需要做的,是积极参与到他们的成长中去,与孩子交朋友。在这个过程中,教给他们知识,指导他们读有益的书,与孩子交流思想,用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他们。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做的事是,让孩子喜欢学校及其老师。对我们的学校应该提这样一个问题:学校是应办得让家长喜欢,让上级教学管理部门喜欢,还是让孩子们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