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评论:择业错位还是教育错位?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2-26

    关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争论已经进行了许多年,随着争论的深入,全社会也已经形成了基本的共识,我们的教育体系,正在逐步完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由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的转变。对于这场争论的起因,人们往往归结于教育观念的变化,但社会现实需求的变化,才是观念转变的深层动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人力资源,也在逐步完成由计划配置到市场配置的转变,按计划、有组织、一个萝卜一个坑式的人才培养机制,正在逐步让位于为人才市场提供一批批素质高、适应力强的预备人才的教育机制。所谓通才,并非无数专才集中于一身的万事通———任何教育体制都无法完成这样的重任———而是打好深厚的基础,能够在人才市场上根据需求迅速作出适应性“变异”的预备役人才。

    在观念的争论还在继续、教育体制正在艰难转型的时候,人才和市场已经出于双方共同的需要而开始联手进行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无论是一直没有中断的人才流动,还是越来越普遍的大学毕业生跨专业、跨学科择业,都显示出人才市场日趋活跃和多元的需求形势,同时也暴露出我们的教育体制尽管已经开始转型,但还是落后于人才需求的实际形势。今年与往年一样,大学毕业生的求职大战早早地就已经拉开了序幕,而毕业生求职意向的“错位”情况更多于往年。据记者调查,一个专业的几十名毕业生中,只有几个选择到“对口专业”工作,而大部分则“错位”到了其他领域。面对这种情况,与其指责学生择业的“错位”浪费和辜负了国家对他们的定向培养,倒更应该检讨一下我们的教育体制依然没有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因而造成了教育部分资源的浪费。从记者调查的情况分析,尽管从目前高校“专业”一级设置的角度看,毕业生的择业已经发生严重的“错位”,但这种错位之后的就业取向,实际依然没有超出一个学科所应该培养的“通才”的适应范围。学生们在一个仍然在培养专才的教育体制内,自发地在将自己培养成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通才。

    高校毕业生择业的另一种“错位”,是一批高学历的毕业生选择一些通常被认为不需要那么高学历的工作,即所谓的“高才低就”的情况,这也经常被认为是一种人才和教育资源的浪费。但是在通常的情况下,除了就业竞争激烈或信息交换的不够充分而导致部分学生“低就”之外,由乡到城、由落后地区到发达地区、由小城市到大城市的进入“门槛”造成的人才配置的屏障,也使部分人才不得不以“高才低就”的方式打破屏障,以低姿态进入他们渴望进入的环境,并以此为新的起点,寻找更理想的就业机会。改变这种不尽合理的状况的出路,在于降低并最终取消门槛,创造一个更公平、更自由、更经济的人力资源配置的环境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