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竞争机制和考评制度,确保教授队伍的高质量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教授队伍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教授队伍过于庞大,质量把关不严,教授职称“贬值”;一些人多年不发表论文,没有科研成果,教授仍做得很稳当;教授队伍知识老化和年龄断层严重,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能急于求成,对年轻人的培养更不能拔苗助长,否则会欲速则不达。现在一些国外回来的博士,有了一点名气,就给一个教授职称,或是给一个“官位”,这对年轻人学术的进一步提高益处不大。
    美国的教授在拿到终身教授职位之前,至少有5至7年的助理教授考察期,通过考评小组的综合评定、全系教授的投票决定取舍。这给年轻的教授们很大的压力,促使他们努力工作。从助理教授到副教授,再晋升为教授都有相当的时间间隔和严格的审批过程,能得到教授职称的,都要在研究领域中有独到的研究成果。一般的大学,助理教授拿不到终身教职的大约在25%左右;较好的学校和专业,这个比例可能高达50%,甚至更高。在美国,虽然有博士学位的人很多,有的获得博士学位时很年轻(一般在30岁之前),但获得教授职称一般要到40岁左右。几乎每个教授在他的前10年的学术生涯中都是自己动手做实验。如果长期脱离实验,就会失去对科学的感觉。
    美国科学界的竞争相当激烈,如果一个教授在一二年内不在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相当数量的论文,也许这位教授就会在这个研究领域销声匿迹,同时会对他申请科研经费影响很大。在美国,知名教授稍有放松,哪怕是一二年,他可能永远沉默下去。这种竞争似乎比较残酷,但就是由于有如此激烈的竞争,才使得美国的科技精英不断推陈出新,争得在学术界的一席之地。这是美国科学水平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并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活到老,学到老”是活跃在科技界的知名科学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教授要活跃在育人第一线,把最先进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不能多年照本宣科,也不能越俎代庖
    美国的许多知名教授总是活跃在讲台上。作为一个科学家,必须时刻关注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和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充实与更新教材,给学生传授最先进的知识,引导学生进入科学前沿。同时,由于知名教授积极参与引导学科发展的方向,寻找新的学科成长点,对学科的前沿知识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创新,这样,教授在讲授课程时才会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使学生们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这就是所谓的“言传身教”。这一点是中国老一辈科学家一直提倡和身体力行的,也是现在美国科学家们所奉行的。
    中国本科毕业生的基础知识比美国学生强,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却相反。这是一个综合能力的问题。研究生学习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到科研创新力量的建设,所以中国的研究生培养方法亟需改革。首先,教授们应当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不能总是沿用陈旧的教科书,多年照本宣科,一成不变。在美国,研究生课程没有固定的教科书,教授们总是要把学科理论的最新发展传授给学生,材料不断地更新。其次,在实验设计方面,教授绝不能越俎代庖,让学生总是按照设计好的实验路线操作,这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名教授活跃在教育第一线,其贡献不仅仅是把先进的科学发展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还在于,教授还要教育学生怎样做一个有创新精神、有道德、有理想的人。教授是学生的楷模,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应当建立优秀毕业生交流制度,近亲繁殖难以培养创新人才
    在国内,教授总是希望得意弟子留在自己的身边,一代传一代,有的高校甚至有“三世同堂”的。这种做法容易禁锢学生的独立思维,局限学生的知识面,或使他们不敢超越自己的导师,从而影响创新,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在美国,高校学生毕业之后,无论多么优秀,他们总是要离开自己的导师,去接触新的环境。这有利于学生博采众长,开辟自己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风格,同时也有利于学科的交叉和发展。这几乎已经成为一种制度。我毕业并拿到美国阿克隆大学聘书后,导师鼓励说,“从现在起,你要自己去开辟新的科研领域,在今后几年中,我不希望发表与你共同签名的论文。当然,如果你遇到任何问题,可随时打电话给我,我一定尽力帮助。你是一个强者,一定能用自己的双脚站起来。”
    要培养创新人才,“新”和“优”是不同的。在每一个领域中都可以有优秀人才,但不一定都是创新人才。实实在在“创新”人才的产生,必须是在学科交叉之中,必须是伴随着新领域的形成和成长。老的研究领域在不断地成熟,新的研究领域会不断地取而代之,这是自然科学发展的规律。不与其他领域交叉结合,不走与别人不同的路,也就难以实现在择优的基础上求“新”的目的。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授没有充足的科研经费,没有先进的实验科研仪器,创新科学研究就是一句空话。在中国现在国情下,要全面支持各个学科庞大的教授队伍都搞创新研究不现实,也不必要。可以高强度地支持一些有前途的课题,支持一些有潜力的科学家,让他们率先赶超世界先进科研教育水平。这与经济改革中“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道理是相通的。当然重点课题、重点教授的评选需要严格论证。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误解或矛盾,教授之间的人事关系也不例外,需要各级主管部门积极协调科研队伍中的不顺畅关系,为教授们提供一种相互团结、彼此融洽的科研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