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中学新教材带来新课题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9-03

9月1日上午,北京一中的董新玲老师给高一新生上第一堂语文课,没有像过去那样从第一课讲起。开始20分钟,她凭自己的理解向学生介绍新版教材的新颖变化,然后提出上课要求和布置预习课文,剩下的时间交给了学生自己。4个新生略带紧张和羞涩地站起来现场演讲,题目是:我是高中生了! 

  在董老师自己看来,这是语文新教材迫使自己在教学上所做的调整。3天前刚刚领到新版教材,匆匆研读一番,感觉面目一新,所以上课时首先介绍它的变化。她发现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在于重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口头作文就是教学的一个新尝试。 

  董老师承认做得还不很理想,毕竟太仓促了,对新教材的崭新变化还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暑假期间,教育部门曾经对部分老师进行新教材的研究培训,不过参加的人毕竟有限,董老师就不在其中。她认为新教材会很快熟悉起来,但真正困难的是在实际教学中要有新思路、新方法。但她确实有些迷茫,也担心往常的思维定式一时难以改变。 

  中学教师对新教材的接受程度出乎意料。新学年北京市中学起始年级的学生都开始使用新版语、数、外教材,但教材来得太晚让很多学校和老师措手不及。北京东直门中学党办的刘主任说,老师们才刚刚领到新教材,连教学参考书都还没拿到,所以还处于纷乱状态。至于教学上会有些什么变化,她表示那还需要过一段时间再考虑。今天,其他一些中学也手忙脚乱,有的老师拿不准教法,甚至给学生开了自习课。 

  记者采访了几所中学,通过旁听观察,大多拿到新教材的教师在课堂上还是自己“主讲”,学生则是“忠实的听众”。一些老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教材的确有了不小的变化,但要在教学方法上也有变化,可能会是个难题。某中学的负责人说,自己非常关注媒体上对教材改革的报道,但人们对教学改革谈得多的是不该怎么做,应该怎么做的建设性意见讨论得太少了。 

  学生对新教材也有不适应的症状。北京一中初一(1)班的一位新生拿到新版语文课本后,感觉很新鲜,但是也觉得大量的文言文有点望而生畏。毕竟她在小学时接触的文言文太少,唐诗也没背几首。几个高一学生则对比课本厚几倍的语文读本(必修)感到担心,如果这也列入考试范围,怎么学得完? 

  一位中学校长对记者表示,虽然教材变成了新教材,可是也许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克服的还是那些老毛病。比如:老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不着重建立学生的能力结构,或者在课堂上喜欢用自己的“客观分析”代替学生的“主体感受”,要么就盲目地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违背学生学习规律,用做题代替训练等。 

  而教育专家则指出,新教材出现之后,更需要教育思想的变革。如果老师的教育观念不发生根本改变,难免会“穿新鞋,走老路”,让学生继续在习题库资料堆里打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