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兴网3月份发起的首届全国高校原创歌曲大赛迟迟推迟截稿日期,到目前为止已经收到了3000多首参赛作品,有的参赛学生从齐齐哈尔坐火车来北京,只为送上一盒录着自己歌的磁带,参赛的还有闻所未闻的“华南热带植物学校”,去查,果有此校,在海南岛上。
学生们如此热忱,把主办者感动得够呛,而在一边坐山观虎的我们,鼻子和耳朵显然不如昨日灵敏,更何况印象中校园歌曲就是那几首民谣,就是高晓松、老狼他们,这种条件反射就如同一听到《同桌的你》,情绪就立刻浓缩到1994年,被《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和《青春》包围。
用一句网上俗语,校园音乐到底是个啥东东?
北京麦田音乐制作公司的董事宋柯说:“校园民谣这个概念是大地唱片公司一手灌出的概念,从商业的角度上看,那时,中国流行音乐界对于唱片有了朦朦胧胧概念,学生开始被唱片公司正式纳入市场的主体。”宋柯早在1985年北京高校歌唱比赛中,继刘欢之后位列第二,现在他已然是个唱片商,他说:“校园音乐在我这里就是一个市场的概念,出自校园,接近校园,被校园接受。”
北京的三个学生组成的“HIM”乐队入围决赛,他们说:“参加这次比赛之前,从来不觉得自己的东西和校园音乐能搭上钩,但有一点,校园音乐必须是原创的。”
兴网的音乐总监项玻上学前也是个“流浪歌手”,他认为,在新的网络时代,民谣已经不再是校园音乐的单一色彩,如今的学生们有更为复杂的文化口味,同时也具备足够大的创作潜力,摇滚、民谣、电子、爵士、蓝调,各种形式,同时在歌词上,原有的那种浅吟低唱、风花雪月似的忧伤也受到很多冲击,情感的丰富性已大大提高。
一下子蹦出的3000多首歌让人们看到了校园音乐鲜活跳动的心,此前,有人为校园歌曲远离主流文化、低迷不振而揪心。
1999年冬天,清华大学举办了一场纯真年代校园歌曲演唱会,大批毕业或在读研的歌手被请上舞台。在宣传单上,主办者写道:“十年前,白衣飘飘的年代,五年前,大草坪上歌声飘扬的时代,今天,人们冷静地发现,这是一个无歌的时代。”这些字的旁边,“激情”被加上了象征消亡的黑边。
清华大学的张昕认为,许多网站都在瞄准校园,给人们的感觉是校园歌曲又掀起了新的高潮,其实,校园歌曲的兴衰与商业无关。现在的校园少有人在草坪上弹吉他,一些唱歌的人都去搞创业大赛了,学生们也不可能再像高晓松他们为音乐而退学,大家都现实得多了。
但她认为,学生们还是很钟情那些有校园味儿的歌曲,那些纯情的、不虚伪、不矫情的东西。
麦田音乐的宋柯则认为,学生毕竟是学生,校园环境比过去开放多了,但依然有自己的特质,那些相差只有四五岁的年轻人寄居在一起,并且面临同样的问题,学业、尝试爱情等,他们充满幻想,又要面对现实的压力与焦虑,这使得他们在感情和思想上都有很一致的要求。
还有一些音乐制作人的感觉也如出一辙,校园音乐依然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但就现有的参赛作品来看,校园原创歌曲的评委们则认为,这些东西还多是半成品,受排练的条件等限制,很少有东西是拿出去就能灌的成品,必须还要经过加工,才能容纳更多年龄层次和欣赏层次的听众。
据悉,此次经过评选有30首歌最后入围,大赛的组委会已把这些全国各地高校的学生请到北京来,并为他们录制了三张唱片。兴网的项玻说,这些东西给人的感觉会是“吃一惊”,他们不像我们想的那样,他们用各种方式表达各种各样的想法。
哈尔滨大学的陈禄也入了围,他入围的歌曲叫《你是我至爱的蚂蚱》,他告诉我,这首歌是写给他妈妈的,我问:“为什么把妈妈比喻成蚂蚱?”他说:“你喜欢大海就可以比喻成大海,喜欢面包就可以比喻成面包,而我喜欢蚂蚱,夹杂着对童年的追忆,就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