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些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知识体系的需要,以知识体系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以考试为中心选择教学内容,而忽视了社会需要和学生个体需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当重视活动的指导和学习经验的积累,学生个体只有在自身需要的推动下,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才能有效地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
2、当前,学生能力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非结构性。由于学生某些能力的缺陷,造成学生的整体水平下降。在学生中,要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就应当注意研究学生的能力结构,找出他们弱的方面长善救失,而不应当以牺牲某方面的能力去换取所谓的高分数。
3、注入式教学仍占很大比重,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思维自始至终都在教师的语言轨道上运行,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的失落,使教学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效应,这是素质教育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这种教学使学生成为听客和看客,而不是真正的参与者,课堂上发生大量的“走神”现象。对学生上课“走神”现象的调查,答案令人吃惊,几乎所有的学生上课都有“走神”现象,“走神”四五次的居多,这就意味着每隔10分钟学生就会“走神”一次,每次“走神”按一分钟计算,一节课就是四五分钟,这种现象在考试的复习课上尤为严重。由此看出,学生主体地位失落,积极性就会下降。另外,这种教学总是从确定的前提出发,经过确定的过程,得出确定的结论。造成学生思维的直线性,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妨碍了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另外,繁说细讲这种教学的方式,破坏了教学内容的思维价值。教师总想把问题讲得易于理解,让学生不费劲就能明白,有人认为这是教学的最佳状态,实际上这种教学模式式很容易造成学生厌学。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当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的时候,教师用巧妙的办法,让他们的头脑摆脱思考。事实上,这样做使学生的头脑日益迟钝起来。”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少讲,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才能有效地进行素质教育。
(本报记者李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