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跟中小学生讲经济:是馅饼,还是陷阱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11-06

    一、三岁开始如何

    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少年儿童持币(且数额越来越大)现象相当普遍,已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教育,孩子们对钱就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只看到钱的表面作用,客易学会消极的东西。

    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总想“自己紧着点,也不能委屈了孩子,免得让别的孩子瞧不起。”只要孩子要钱,不论什么理由都尽量满足,不加以限制。另一些父母则认为,钱不是好东西,孩子手里有钱不是好事,孩子小的时候严格控制他花钱,就是培养孩子勤俭的品质,将来就能够重视金钱,不乱花钱。

    实际情况却不像他们想得那么单纯。

    一个非常缺少零用钱的孩子,一旦有了一点钱,由干没有受过如何正确支配钱的训练,又急于满足自己长久以来的欲望,就会像恶狼见了小羊一样,把钱乱花一阵。还有闲孩子没有自己花过钱。上了大学,离开了父母,连日常生活用品也不会买。不会花钱成了无能的代名词。

    可见,父母对孩子用钱的态度,放任或者苛刻都会产生不良的结果。问题的关键是怎样让孩子学会理财。

    我国曾经有着很深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传统观念,商品经济不发达时,人们以言利为耻,认为谈钱是不高尚的。所以在儿童教育中,“理财”被排斥在外不足为奇。但现代生活中,理财能力是生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社会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物基本素质,直接关系到人的发展和一生的幸福。对干成长中的少年儿童来说,学会理财,不仅仅是如何用钱的问题。其中包含了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和多种能力的培养。

    ——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教育孩子掌握正确的理财方法、形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其中自始至终包含着品德教育的内容。比如通过了解金钱与工作的关系,让孩子懂得父母挣钱的艰辛,进而珍惜别人的劳动,产生孝敬父母、回报父母的情感和行为动力;懂得金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取得成功需要付出、需要奋斗的道理;培养诚实、守信等经济生活中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品格等等。

    ——锻炼独立做事能力。让孩子理财,无疑为孩子提供了自我实现的极好实践机会,使他们从支配自己的零花钱开始锻炼独立做事。

    ——提高辨别和分析能力。面对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和名目繁多的促销活动,孩子需要作出符合自身情况的判断和选择;想用自己手中的钱购物的时候,孩子需要再三考虑购买的必要性,对商品的价格、质量等等进行考察。

    ——学习管理经济事务。在现代社会,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会不同程度地与钱发生联系,当家理财是家庭失活的组成部分,有助于生活更加幸福美满;国家建设与发展更需要高层次的懂管理、善经营的人才。让孩子从小接触钱、了解钱并学会如何合理使用钱、管理钱,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经济意识和理财能力,以适应未来经济生活的需要。

    发达国家+分重视从儿童开始的理财教育。在美国,理财教育被称之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理财教育已经融入少年儿童整个教育之中,让孩子学会赚钱、花钱、存钱、与人分享钱财、借钱、让钱增值,使孩子生活在一种具有强烈理财意识的环境氛围之中,逐渐形成了善于理财的品质和能力,为培养造就大批的优秀经济管理人才提供了雄厚的人力资源基础。有专家指出:“每当我们看到在世界亿万富翁排行榜上美国人不仅位居前列,而且占去一多半,以及在世界经济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和影响的美国著名企业家越来越多时,应该不足为奇,因为这是他们长期坚持将理财教育从孩子抓起的必然回报。” 我们是否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呢?

    二、小心上当

    时孩子进行一些使用钱财的指导,教孩子们学会计划用钱、节约用钱,不要胡乱花钱,不要奢侈浪费,是有必要的。其实,这神教育在国外早就通过中小学开设的“家政课”进行着。我们国家的中小学和幼儿园,也在平时的生活课、思想品德课上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而最近发表的一些文章和出版的所谓“理财教育”书籍,所提倡的并不仅仅是这些内容。而是共我们从小就教孩子们如何“发财”,如何“挣大钱”,当“大款”,成为“百万富翁”、“亿万富翁”。说什么“金钱就是一种力量”,把拥有“金钱”作为成功与否的惟一标准,把赚大钱作为惟一的人生追求和奋斗目标。虽然有的书的作者也口口声声地说“不要为金钱而工作”,但实际上通篇都是在大肆宣扬、鼓吹“金钱万能”、“享乐至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我们在儿童、青少年中“普及”这种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要我们的宋长和教师,从小就引导孩子们要争取当“富人”,而不是教育孩子们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本领,努力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社会做贡献。

    当然,过去中国人是有耻于谈“钱”的传统观念。在当今社会,是不可能完全回避“钱”这个字眼,不能再谈“钱”色变。我们并不反对人们利用正当手段赚钱、赚大钱。但是,不管别的国家对儿童、青少年进行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我们绝不能把“赚大钱”作为我国儿童、青少年人生观和价值观断惟一选择。如果我们也像有的书中所宣扬、鼓吹的那样,“希望运用上天赐予的伟大礼物赚取大财富,获得更多的幸福!”给孩子们灌输获得金钱就等于获得幸福的观念,那实际上就是引导孩子们从小就把脑袋钻到“钱眼”里去,成为金钱的奴隶,为金钱而活着,而完全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

    市场经济社会,是需要有人从事“赚钱”的商业活动。但是,不管市场经济多么发达,多么成熟,也不可能是人人都去从事商业活动。申国人把经商称作“下海”。就拿真的下海来说,到大海里从事捕捞的人,毕竟是少数人(数人还必须要在岸上从事生产加工、制作、运输、销售等工作。如果人人都扑嗵扑嗵跳到海里去,岸上一个人也不留,那辛辛苦苦捕捞上来的海产品,岂不都成了“废物”!让所有的人都去从事赚大钱的职业,是不实际的。在市场经济社会,是要有人成为西门子、洛克菲勒、摩根、比尔·盖茨、霍英东、李嘉诚、包玉刚那样的人,但不是要所有人都成为、也不可能都成为那样的亿万富翁。引导我们的孩子们都以这些人为榜样去追求,是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为不切实际的幻想去苦苦追求。

    记得前些年,我们国家则刚发展市场经济的时候,我目教育界也曾有人公开提出要儿童、青少年从小就从事经商活动,倡导在中小学开商店,搞跳蚤市场,没当铺,买卖股票。要学校和少先队组织把孩子们都培养成小商人、小会计师、小股民、小经纪人等。今天,更露骨了,公开鼓吹要我们从孩子小时候就教育他们为“赚大钱”而终身奋斗。提出这类主张的人。在推销自己的主张的时候,不谋而合地、无一例外地都是完全否定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反对学校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术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和培养”,实行教育“革命”要彻底改变今天的教育。

    中小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教孩子们首先下功夫学好各种基础文化科学知识,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能浮躁,不能舍本求末,把孩子们的兴奋中心引到“赚大钱”、“发大财”上去。就连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先生,也劝青少年要好好读书学习,不要像他那样过早地离开学校。

    至于“财商”,更是无稽之谈。也不知是怎么了,从1916年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施太伦提出“智商”这个概念以后,近些年总有人不断地推出这“商”那“商”,什么“倩绪商数”、“道德商数”、“成功商数”等。现在又推出一个“财商”的概念。人是高级动物,人的心理是非常复杂的。企图用“XX商数”来考察、测定人的某方面的能力,预测人的未来,并不是十分科学的。因为影响和决定人的发展前途和水平的变数太多了,发明这个“商”那个“商”,也仍然无法确定、预测人的发展前途。企图利用最简单的方式寻求人土发展前途的确定性,非上当不可。

    有的书商,为了推销他们出版的关于如何教孩子们学会“赚大钱”、“发大财”的书,在“出版者的话”中,刊登出颇具广告煽情色彩的数据,说某某书在美国、韩国、澳洲、匈牙利,在网上书店,发行多少多少万册。该书究竟发行了多少册,我们不得而知,何况发行数量也并不能反映该书的价值。我们还是要冷静一些,理智一些,可不要再重蹈98年冬盲目地抢购《学习的革命》的覆辙,再上一大当。

    三、义与利之间,孔子说

    春秋时期的鲁国有这样条法津:凡是在其他诸侯国里见到鲁国籍的奴隶,每个鲁国人都可将其赎回,所费金钱事后可到国库“报销”。孔子的一位弟子赎回一个奴隶后,大概是出于非功利追求,事后并未到国库报销费用。孔子知道后,对该弟子非但没有赞许之意,反而将其严厉地训斥了一顿。他认为花个人的钱赎买奴隶显得很高尚,但对此行为的大加鼓励与宣扬,必然会使那些原本会用国家的钱赎买奴隶的人放弃赎买以免背上“见利忘义”的恶名,结果大大降低了奴隶被赎回的机会。孔子这位“重义轻利”的老祖宗在看待义利问题的态度多么辩证!

    生活在市场经济社会的人不可能回避利益问题,经济意识的培养是现代学校教育无法回避的问题和无法推卸的责任。很多人担心在中小学讲经济意识有悖道德教育的目标,会抵消道德教育的效果。其实,经济意识与道德意识不仅有矛盾的一面,还有相互促进、相互一致的一面,现今的学校道德教育大可不必讳谈忌谈经济意识。

    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人们的遭德行为,从长远看,应该比不道德的行为获利更大。问题的关键是怎么培养。字校教育不能回避经济的、功利的问题,也不能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这里有一个“度”的把握,不能让经济意识支配学校教育的一切方面,使学校教育行为完全经济化、功利化。毕竟利益的追求不是人惟一的价值取向,经济意识的培养也不是学校教育主要的价值取向。而且,经济意识的培养不能直接灌输,应该通过学校生活间接渗透,抓住重点,选取那些最基本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价值观(如市场经济在发挥人的潜能和合理配置资源方面的高效率,自由竞争所倡导的公平合理、自主、竞争、效益、平等、公正、诚实。守信等)进行教育与培养。

    四、也是一种生存能力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经济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管理我们的个人生活,了解社会和改进我们周围的世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做出许多经济决策,学习一点成本、效益方面的知识,可以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资金;而无论将来的职业是工人、农民还是企业家,都应该懂得一些会计和管理知识,从而在经营中得到最大的满足和利润。

    最重要的是,经济学的许多基本概念和原理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人们总是面临着“交替关系”——要把某一个小时用于学习心理学,就必须放弃本来可以学习另一门课的一小时,或者要放弃本来可以用在睡眠。骑车、看电视或者打工赚点零花钱的一小时。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决定用我们有限的时间和收入去做什么、不去做什么。另一个普遍遇到的规律是收益递减规律,即人们学习同一门课;,第一个小时效率很高,第二个小时注意力可能就有点分散,学的东西少一点,第三个小时更少——以至干第二天对这第三个小时所学的东西可能什么也记不起来了。这可以说明用于学习的时间为什么应该平均分配,而不能挤在考前的一天里。所以,许多经济学理论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深奥,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来重新设计。这些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基础教育的课程和教学中开始渗透,现代社会的人所应该具备的经济知识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在信息传递十分迅速、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逐渐增强的当代社会,使现在正在接受基础教育的中小学生掌握一定的经济知识已变得日益重要。但我国现在成长的一代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在生活上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但对他们基本能力(经济知识即是其中之一)的培养却不够重视,以至于有些孩子年龄很大了还不知道如何去银行存钱、取钱,对钱的收支往来也没有什么概念,对经济生活知之甚少,缺乏“学会做事和学会生存”的基本能力。

    邓小平同志在谈到计算机教育时曾说要从娃娃抓起,经济知识同样应该从中小学阶段就开始普及,可以用必读课外读物、定期讲座、带有经济内容的活动等方式进行教育,包括老师讲课中的渗透、家长日常生活中的示范等等,都是一些可行的选择。总之,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中,增加一些浅显的基本经济学知识,让我国的中小学生从小就知道一些“入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的确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