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有个老外问我,中国的孩子们哪方面本事最大,我觉得最有把握的回答是:考试,以及应付考试。
道理很简单,我们的孩子在这上边花的功夫最多。
中国人不比人家笨,多花了功夫,自然就是多长本事。美国的孩子们把很多功夫花在打棒球上,所以打棒球我们打不过他们。但若是比赛一下数学或者物理考试,这就该咱们拿大了。咱们就是专干这个的,成千上万的中国孩子都是「考试专业户」。
真的,「考试专业户」、「考试人」或者索性叫「考星」,都行,而这个话绝不是随便说说当作调侃的。孩子们不仅有政府、社会的鼓励,有老师当教练,有家长当经纪人,有一大帮亲戚朋友当拉拉队,甚至,咱们中国如今还有一个「考试产业」哩!早些年就有媒体报道说,江苏某县有个乡村就是专门编印各学科参考试卷供应全中国各年级的中小学生,以此走出一条致富道路的。由此我们还可以继续推想,这些作为商品供应的参考试卷,在最终到达学生们手中之前,还应该经过一系列流通环节,应该有批发,有零售才是。於是,这也等於是说,中国有了一个「考试市场」,一片可让「考试产业」的上游和下游都得以成长的沃土。总之,出「考星」的大环境、小环境我们都齐备。
条件很好,现在就看孩子们自己怎麽努力了。当然,他们很努力了,牺牲了童年的许多乐趣。我女儿比我小时候累多了,尽管从来不做家务。
印象中,现在的孩子们从小学念到大学毕业,几乎就是在考试和应付考试中度过的。
他们当中的成绩优异者可以被看成是一台装配精密、运转良好的考试机器。这台机器就专门生产一种叫做考分的产品。在两次考试之间的平常日子,它不断擦拭,上油,做着一次次的模拟演练,怎样更多地制造出考分。平日多练,为的是考试那天可以高产、稳产。
就在昨天,我自己就是用了这个比喻来劝导我孩子用功的,因为她今年就要考高中,眼下正是要紧关头。我也暗暗地为她使劲,虽然我自己到底还是想不通,何必让考试这种事如此膨胀,吞噬掉孩子们人生的偌大一块?
由於升学名额有限而造成的激烈竞争,使得本来只为检测学习成效的考试,已经反客为主地成了学习的目的。孩子们在学校主要只学会了考试,精力、毅力和智力,都往这上边用了。无邪的童年就这样消蚀在一场接一场的考试和应付考试中,或死记硬背,或投机取巧,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等哪天,我们的擅长考试的孩子们,完成学业走上社会,他们将拿这种本事对付什麽呢?真实的人生不是往考卷上填题,更不会事先告诉你复习范围以便你演练、猜题乃至作弊。
孩子们要学会对付人生多好!
(李杭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