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勤俭节约是爱国,现在有钱就花,没钱贷款花,今天花明天的钱,才是爱国。过去储蓄叫支援国家建设,现在把储蓄在银行里的钱取出来花了才是支援国家建设。正应着一句歌词: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如今银行存着的五万多亿存款,整个一个大心病。甭管银行怎么降息,存款余额还是一个劲往上长。没有消费刺激生产,经济增长哪来的后劲?
老百姓存款究竟是要干什么?有人道:备战备荒为自己。这是笑谈。中国三年不种粮食都够吃,备什么荒呀!
前几天看到上海的一项调查结果,38%的市民存款是为了子女教育;而存款目的的第二位是买房,才占百分之七八,而买汽车、家电的才占5%左右。估计北京、广州等大中城市基本如此。这回明白了,趴在银行里的钱,接近一半准备投向教育。可是咱们国的教育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从打孔夫子起,教育就是授业解惑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孔夫子收点儿干肉名曰束修也纯属自己解馋不为赢利。新中国50年,教育从来就是事业不是产业。近20年来,人大、政协年年喊教育缺钱,可是银行里明明有存款人的大把银子要往教育上花,花不出去。症结就在此了。几乎所有的名牌大学重点中学都是事业,没有一家当产业办的,哪怕是部分当产业办。而私立的、民办的小学、中学又几乎没有第一流的。
咱们的结就如同马路上塞车,叉死了。可是外国人明白,早看出了中国教育市场商机无限,乌乌泱泱拥到中国招生,留学生已经招到小学正进一步向幼儿园挺进了。前不久10来个国家在北京办国际教育展览会,就是招揽学生。人家明白着呢,一个中学生留学,一年十几万的学费生活费;大学生四年下来起码四五十万。这分明是上咱中国敛钱来了。但是哈佛、耶鲁、牛津、剑桥们不来,来的基本是三四流的,二流的都不多。
咱们的教育水平在世界上不算低。据说有一次,一位客人在香港搭的士,被司机一眼认出这位客人是大科学家杨振宁。于是司机坚决不收钱,杨先生自然不答应。于是那司机说,我并非不收钱,是想向先生咨询一个问题。司机说:我的儿子现在在内地读大学,学的是物理。他现在想中途转到美国去读,是不是该去,我们全家都拿不定主意,请杨先生指教。杨振宁先生说:一定不要中途转去国外读。中国的大学教育水平很高,在世界上都是高的,尤其是物理,为什么要转去国外读呢?如果你的儿子毕业后要读硕士,那倒可以去美国、英国读。那里的硕士教育比中国水平高。司机得杨先生指点,大喜过望。
可是咱们这儿现在有多少学生拿着爹娘辛辛苦苦攒了大半辈子的钱,远涉重洋去避高就低,分明是守着孔夫子的书不读。如果教育体制改革能保证好学生有好学校读,同时让并非绝顶聪明而家里又拿得起钱的学生也有好学校上,这个症结是不是可以解开呢?这样,咱们的教育经费也不至于如此捉襟见肘,老师们好歹也能多吃几条干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