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教育产业化:路在何方?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2-13

    教育产业化是经济、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

    根据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等人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是生产性投资”,“教育是一种全局性、主导性的产业。”这一观点已获得了广泛的共识。然而在我国,教育产业化的重新提出,有着十分现实的考虑。

    1、解决“穷国办大教育”的矛盾。

    我国以占世界公共教育经费总数1·4%的财力,支撑着占世界学历教育人口22·9%的庞大教育体系。近年来我国明确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但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仍不到3%,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4%的平均水平。仅仅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都难以解决教育供求的矛盾。

    2、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受教育的愿望空前高涨。从目前城市居民消费支出比例看,教育消费的平均增长速度达20%左右,是增长最快的项目。但是,目前我国初中毕业生只有50%能升入高中阶段,而高中阶段教育中,职业教育占56%,普通高中不到50%。

    3、启动教育消费。

    经济学家认为,教育不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基础的作用,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教育也是一种服务,也是一种产业,能满足人的需要,能直接创造国民收入。发动社会各界力量投资教育,不仅能够缓解教育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实现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而且能够启动教育消费,增加国内总需求。假定每年大学增加招生100万人,首先可以缓解失业压力;同时,教育规模的扩大,需相应增加教职员工,这就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多渠道投资教育将扩大教育供给,改善办学条件,如增加教学设施、更新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等,从而又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产业化运作教育如何健康发展

    在教育需求的拉动下,产业化运作教育的模式已层出不穷,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措施,难免良莠不齐。某些社会投资者惟利是图,在以种种欺骗手段套来资金和学生之后,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教育到底如何产业化运作?如何避免“淮桔成枳”的命运?

    1、明确一个认识:教育是特种产业,不能完全产业化。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产业,是不能完全等同于其他产业的。教育是公益性很强的事业,各国的教育主要是由政府来办。为了解决教育经费的不足,又需要吸引社会力量投资教育,而社会投资是要回报的,但又规定不能以赢利为目的。于是,就出现了教育公益性与资本寻利性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当务之急是要界定教育产业化的内容,制定有关教育产业化运作的政策、法律和必要的监管措施。

    从国际经验看,教育已成为全球经济范围内扩大社会间差别和不平等的重要因素。所以义务教育和国家有特殊规定的教育必须由国家来办,不能产业化。

    从教育的属性来看,教育作为人类自身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教育机制的运行也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因此,教育系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教育自身规律,不能产业化运作;在教育系统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方面,则可以建立起既符合教育规律又符合市场竞争规律的新体制,进行产业化运作。

    2、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建立教学与经营适当分离的机制。

    具体而言,基本的思路是国家以土地为投资,社会投资者以校舍、设备等硬件设施为投资,办学者以软件为投资。学校进行全面的成本核算,包括教师成本、教学管理成本、校舍、实验及教学设备等成本。社会投资者不直接参与教学管理,其投资回报主要从教学基础设施及相关产业而来。办学者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指导,根据教育自身的规律并考虑社会需求设置专业,以优质教学吸引生源。这样就能在体制上解决教学与经营相分离的问题,杜绝把教育当作“摇钱树"的现象。教育管理部门应尽快制定有关教育产业化运作的政策、法律和必要的监管措施。

    3、尽快出台鼓励、引导和监督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体系。

    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与政府资金投入不足的矛盾,是世界性的共同问题,大多数国家都是采取发展私立高等教育的对策。如美国的4年制大学或学院,私立的占72·7%(1994年);日本的大学,私立的占73·6%(1994年);泰国的大学私立占61·5%(1995年);印度尼西亚的高等学校,私立的占86·6%(1994年);韩国的高等学校私立的占82·2%(1994年);印度的高等学校,私立的约占73%。

    解决我国教育总供求的矛盾必须挖掘社会上一切的办学潜力。近年来,我国社会力量办学得到较快发展,到1997年,全国由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级教育机构5万余所,办学范围从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扩展到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目前的民办高等学校大多数是顺应广大高考落榜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而产生的,绝大多数只是专科水平,而且只有极少数取得国家承认其学历文凭的资格。在许多国家中,民办高等教育都经历了从政府不赞成、不承认到政府认可,但不鼓励,控制发展,再到政府赞成、扶持并制定法规管理的曲折历程。现在,我国的民办教育已得到政府认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是中央教育管理部门应制定更加积极的鼓励措施,扶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要专门立法以保障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4、积极引进外国资金和智力来我国办学。

    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在1995年就颁布了《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在遵守我国法律、维护中国教育方针的前提下,中外合作办学对于借鉴国外有益的教学管理经验、教育内容和教育思想,提高办学水平,探索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新途径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在这方面,我们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改革传统的教育体制是教育产业化运作的核心

    所谓教育的产业化运作,是指教育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应面向市场,教育也要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对教育成本进行严格的的核算。为此,就必须对国家统包统管的教育体制进行彻底的改革,使教育的投资主体多元化,使学校真正成为自主管理、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

    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有些类似经济体制改革,即在公办学校的外围发展起大批的民办学校,要对国家统包统管的学校进行彻底的改革,把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引入教育体制改革,把部分公办学校转为公有民办或民办公助。通过一定的方式改为股份制学校。

    政府对学校已有的投入中以学校资产的形式而存在的部分为国家股,由国家掌握控股权;其他热心发展教育的国内外企业、社会团体或公民个人的资金为社会股。成立董事会,学校成为独立法人,依法对学校实行自主管理。根据社会需求、办学条件和国家的指导性计划,在招生、收费、师资聘任、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干部任免等方面独立决策。学校通过学费和其他渠道筹集资金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真正成为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

    国家同样以“抓大放小”原则,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重点抓好“211工程” 为主的那些能代表国家水平和高校形象的大学,在政策、经费上给予倾斜和保证。“放小”是指让那些非重点的或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学校转向公有民办体制。国家在宏观上对这些学校起监督、调控作用。国家重点扶持和管理的大学,在办学体制上也需要改革,改变那种缺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内在动力和发展机制,最大限度地提高办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