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我们阔别30年后,在今天现代化的北京,又出现了女校。
招生火爆意想不到
然而,今天的女校对我们来说,又不能不说是一个新生事物。女校重现京城后,人们更多的是投去好奇、关注的目光。女校封闭式的管理又给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女校到底是不是一些人想象的“尼姑庵”、“修道院”呢?女校教育对现代社会女性今后的发展有何益处,又有没有弊端呢?
女校最近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要从中招录取生源大战中北京女子实验中学报名异常火爆说起。报名当天,报名者就超过了900人,是招生计划的10倍。蜂拥而至的大批报名者把现场挤了个水泄不通,其火爆的程度连学校的老师们都颇感意外。虽扩招了一个班,可还是无法满足家长和学生的需求。
从全国的情况看,国内除港、澳、台地区,共有54所女校,绝大多数是女子中学,其中有不少是女子高中,还有金陵女子大学等数所大专院校。目前,女校大多数属于社会力量办学性质,每学年至少要交各种费用六七千元,高的甚至要交2.7万元。不过,高收费并没有吓跑学生和家长,女校的生源倒也很充足。
相对小的风险和相对高的收费,使得一些办学者越来越看好女校的投资价值。据一些专家估计,女校很有可能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社会力量办学的一个热点;女校可能成为更多女孩求学的首选。一些人甚至大胆地预言,在不久的将来,肯定还会出现男校。
因性施教引入课堂
在一些教育学家看来,男女生分开,“因性施教”是很有必要、也是很有好处的。有关人士指出,这个问题以前在国内没能引起更多的关注,性别问题的教育被忽视,导致女孩没有女孩的样儿、男孩女性化。可以说,重视性别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教育应男女有别”的观点也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的赞同。
据了解,美国已经有十几个州实现了男女隔离的课堂教育方式。德国也已提出了实行男女分班的说法。英国也正在考虑实施男女分班。我国台湾的一些大学已开设了女性学课程。北京的一些学校也相继开设了女性学、做现代新女性等课程或讲座……由此不难看出,性别教育作为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现在正逐步被引入课堂。
在中国和国外的大学中,都存在着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理工科院校中,男生的人数要远远超出女生的人数,个别专业或个别班级甚至没有女生,而文科院校则正与此相反。中国人民大学一个文科专业的教学班,在110多名2000级新生中,女生就占了近80名。面对这种现象,有人不禁会提出:这是否与人的大脑结构差异有关?
有关“男女大脑是否存在着差异?男女之间智力差异的根源是否存在于大脑之中”的争论,专家们至今也未能得出一致的结论。有一种观点认为,男女在脑部胼胝体形态上的差异,可能意味着男女智力特长的差别根源在大脑之中。这可用来解释女子在从事抽象思维、答问思维,以及立体视觉活动时,成绩为何不如男子。
德国基尔自然科学研究所在对600名中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后,得出结论说,在男女分班的化学与物理课上,女孩对这些学科的兴趣明显增加。在电脑、工程技术与自然科学等富有发展前途的职业领域中,女性的比例一直很小,这主要就是因为她们早年接受教育时,就已对这方面学科产生了畏惧心理。
有关人士分析说,男女学生分班教学,实际上是有其道理的。美国学院女性协会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女性在男女生同堂学习时,其学习数理化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女生们经常会感到思维受到压抑,以至于失去兴趣和信心。
去年,有53.2%的英国女中学生得到了A至C的好成绩,而男生拿到此成绩的仅有42.6%。根据以上中学会考成绩的统计,英国政府正准备将小学实施男女分班。英国教育部部长戴维·布朗基特认为,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男女生分班教学有助于同时提高男女学生的成绩。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最早建立的私立女中之一———广州美莎女子中学的校长马莎认为,中国目前在教育上对性别的差异重视不够。她说,除了生理卫生课男女分开上外,所有课程从设置到课时,并没有体现男女性别的特点。她认为实际上,男女生接受知识的起点是不一致的。女生善于形象思维,对空间概念却相对模糊一些。反映在中学阶段,女生对于几何,特别是立体几何,会感到吃力。男生则在逻辑思维方面优势明显,数理化学习能力强。
然而,男女生在认识上的以上差异,以前男女混合的学校在教学上却难以区别对待,这点在女中可以做到。上数理化课程时,女中可针对女生特点增加学习和辅导次数。另外,“因性施教”还体现在对女生擅长的英语,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增加了口语课和阅读课。
马莎校长说,尽管作为女性需要具备必要的生活技能,但我们的办学思想是培养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为了体现“因性施教”,美莎开设有妇女运动史、女性美、女性心理、女性与法律、杰出女性报告会、女性行为规范等课程。
北京市女子实验中学董事长兼常务副校长刘福成老师认为,在教育呈现多元化的今天,应该办一所专门的女子学校,允许它存在。女校虽然不是教育百花园中的国花、大花,但可以是颜色艳一点儿的小花。
探营女校撩开神秘面纱
与大多数社会力量办学的学校一样,北京市女子实验中学生活与学习环境都挺不错。虽然学校暂时还没有建成独立校舍,但教学区和生活区都是封闭式管理的。学校大门也被保安24小时把守,校外人员到校办事,保安将带来人直接到办公室。在生活区,一道紧锁的大铁门把所有男性挡在了外边,即便是家长或老师未经允许也不得随便入内。生活区入口处有专职生活老师24小时值班;学生回宿舍时,必须出示证件。学生不得随便走出校门,对每周回家也有着严格的规定。住校生都与学校签有协议,详细规定了每周何时离校,何时返校,以及离校返校由谁接送。如果协议上签订的是妈妈接,而来的却是姥姥,那么学校也不允许学生被带走。
学校教职工近三分之二是女性。班主任、体育老师、生活老师与校医均由女老师担任,所有女教师都要求化淡妆。刘校长说,要给学生一种美感。此外,学校还规定男教师不准穿无领、无袖的衣服和短裤。所有学生必须穿校服,不得化妆,不得吃零食等。
女校的特色不只体现在特别开设的遵循女性生理、心理和体能特点的形体训练、文学鉴赏、文物欣赏、家政、编织等课程,同时也体现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创造有利于女孩成长的环境。
开学第一天时,家长们都想到宿舍帮孩子铺床叠被,但都被挡了驾。当晚饭后孩子打电话向父母报平安时,老师发现有不少孩子三言两语便挂断电话,没有叫爸、妈,也没有使用礼貌的语言,于是就要求每个孩子再重打一遍;要求先说称呼,叫一声“爸、妈”;告诉父母自己已吃过晚饭,请放心;最后,还要说一声“再见”。女校就是从生活中这些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严格要求,使女孩克服依赖心理,培养她们的自立能力和礼貌习惯。
刘校长说,今年招收的新生入学分数仅在400分左右,这个分数要比四中的新生差200分。所以,要把她们全部送进大学,难度比较大。学校要求她们必须要完成高中阶段的文化课学习,将来即使考不上大学,也能承担自己的社会角色。学校想用3年的时间,把她们培养成为具备传统礼仪礼貌、现代文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文化知识的现代女性。女性素质的提高,对于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来说,也是一件大事。
选女校家长图什么
今年7月,当一名15岁的初三女生发现下身出血不止时,只是平静地对吓呆在一旁的母亲说:“没事,是怀孕了。”此前,她同班的另一名女生已经“这样”了。10月底的一天,北京朝阳警方在突查歌舞厅时,在20余个正在和等待陪客的女青年中,竟发现了一名年仅14岁的少女。今年10月,一名十几岁的少女在北京的一家妇产医院产下了一个足月的婴儿……生活中,中学生模样的“情侣”勾肩搭背、亲吻拥抱、成双成对出入公共场所,早已不是个别现象。
据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的青少年有性心理发育前移、性心理发展前倾、性行为低龄化的倾向。调查结果显示,14岁至16岁的男女学生已开始结交异性。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刑事二庭副庭长尚秀云指出,目前孩子的过分亲昵行为还未引起家长、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早恋现象直接带来了过分亲昵的举动,超过控制,就会导致青少年性行为。在一些德育工作抓得不紧的学校,早恋现象比较普遍,某些职高的早恋现象更是比较严重。
有关专家认为,“早恋”现象是让所有进入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最提心吊胆的一件事,然而却是防不胜防。尤其是近几年来,男女中学生之间发生性关系、性侵害等事件越来越频繁地发生,更是让那些家有娇女初长成的父母操碎了心。
北京女子实验中学副校长武老师在分析女校招生火爆的原因时指出,招生工作能如此顺利说明社会需求还是很大的。社会为何有这样的需求,当然是由一些问题引起的。而且可以说这些问题目前看起来还是很严峻的。不少女生家长反映,孩子的电话又长又多,打来电话的净是男孩儿。孩子在穿、用方面也特讲究,似乎在男生面前,不能让别的女孩给比下去。所以,很多家长都需要有一种专为女孩开办、针对女孩特点授课的办学形式,来解决以上问题。而我们也正是希望通过办女中,为正在处于青春期成长阶段的女孩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广州美莎女中的卢京新老师也认为,就目前的社会状况而言,不是中学生没机会接触异性,而是接触得太多、甚至太滥的问题。
女校的部分学生家长们正是为了避免女儿受到不必要的干扰,特意为女儿选择了女中。学生许宇翔的母亲黄女士说,她是去年9月把女儿送到美莎女中读高中的。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一些社会现象令她们做家长的忧心忡忡。许宇翔原来就读的中学,到放学时,校门口男女学生你拖我、我拉你,搂头抱颈的比比皆是。女儿刚上初一,就已接到男生的纸条“交个朋友吧?”、“下课在哪儿等你?”等等。她说女校不仅学习环境好,老师也负责任,女儿进步很快。
是耶?非耶?再话女校
综合学生、家长、老师、专家学者各方的观点来看,女校在校生、毕业生和她们的家长及一些教育专家对女校持肯定态度,而一些社会学家却对女校持质疑或反对态度。
反对的一方主要是认为男女混校才更有利于女孩的身心健康。一位研究婚姻家庭问题的专家认为,人为阻碍男女交往的分校方式并不可取。单一性别学校毕业的孩子不容易与异性相处,由于过于单纯而容易上当受骗。她建议女校不要刻意阻隔学生与校外男生的沟通,给男女学生一个交往的“实习期”和“锻炼期”。校方也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性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叶斌也倾向于男女混校。他认为现代教育发展到今天,混校与女校数量的比例足可以说明问题。环境毕竟是暂时的,家长们也不可能永远把女儿放在真空里。单一性别环境中的女生对人际交往的态度往往两极分化,要么过分害羞,要么就过分热情。应该让女孩子和男孩子保持同步成长。他建议女校应设置交往的课程,并增加交往训练。
北京大学一位社会学学者认为,根据“社会互动原理”,人在有异性的环境中,更能激发其能力。他认为,男女分校实际上还是性别歧视的一种表现,家长们把男女同校的消极面估计过大了。男女分校个别可以尝试,但作为一种模式不宜提倡。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郑日昌认为没有必要设立女校。女人不应只做女儿国中的女人,还应学会做男人社会中的女人。北师大教育系副教授胡厚则认为,办女校可以试验,但从育人角度看,这种办学方式绝对有问题。把男女人为地分开,必然会给女生带来心理乃至生理上的一些麻烦,影响她们社会化的进程。北师大心理系社会心理学博士宋振韶认为,将女生圈在一起,就能杜绝早恋的困扰,这种想法未免太天真了。“因性施教”的说法也站不住脚。在单一的环境中,一个人所能学习到的东西是很有限的。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岳添晖认为,男女同校更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社会学家库利提出了一个观点:人们需要借助他人的言谈话语、行为举止等来认识自己,得到对自己的看法和感觉。女生需要从男生那里更多地了解自己,男生也能帮女生深化这样的认识。
不赞成设女校的家长们认为,男女在一起的环境更有利于女孩子增加竞争意识。男孩和女孩到了一定的年龄,都会有一个青春萌动的时期,这是正常的。只要家长教育得当,还是可以避免许多问题的。
一位在男女混校就读的女生认为,不论是学习还是竞争,一个女孩的成长阶段如果少了异性的参与,肯定不是完美的。一位男生也认为,在混校里能更好地适应环境。
对女校持肯定、赞成态度者则对以上观点持不值一驳的态度。他们认为以上的观点“比较主观”,看过之后“比较反感”;专家学者的“担心”,客气一点儿说是没必要,尖锐一点儿说是有点“幼稚”。
笔者访问的一些女校在校生普遍认为,女校避免了男女混校的种种弊端。单纯、安全的环境能使自己学习更专注。没有男生的日子也很快乐。没有早恋的机会,家长会更放心和省心。“因性施教”效果不错,谁说我们女校学生“不健康”?
某女中高三学生李娟同学说,我们的年纪还小,主要精力应投放到学习中,没必要与男生有过多的交往。黄卉同学说,虽然学校里没有男同学,但节假日回家后,还是有很多机会与以前的男同学一起交流、互相学习。同学们都对女性教育感兴趣,能学到很多混校学不到的东西,同学们的气质也得到培养和强化。在旅游和参加集体活动时,与混校的女同学相比,自我感觉很自豪。她说,女中的同学不一定很漂亮,但看起来会很舒服。
北京女子实验中学的一些同学们认为,目前老师们上课的进度、难易程度都很适合自己。在女校,她们会有更多的机会干她们喜欢干的事情。同学们都像亲姐妹一样,关系特别好。没有男生,她们表现的机会会更多些。
美莎女中校长马莎认为,创办新型女校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美莎女中办学6年来,学生们健康活泼、学习进步、身心愉快,并没有出现专家学者所担心的种种问题。如果出现那些问题,曾经培养出宋氏三姊妹的上海第三女中也不可能一直办到今天。
女性教育尚需探索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有70%的小企业是由女性来经营的。在美国,许多州的企业家大多是女性,阿拉斯加州的比例更是高达84.7%。北京市通州区的二千余家乡镇企业,由女性管理的25家全都没有亏损。中华女子学院副院长张李玺认为,女性之所以能取得以上成绩,是由于女性天生就具有勤俭、谨慎、善于沟通合作、忍耐力强的特点。如果能进行女性教育,那么能使女性在了解自身的基础上,更增强自信心。
零点调查公司的一次调查显示,城市居民,特别是女性自身对于女性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自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多数人认为,女性接受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女子有“才”才是德。预测“中国女性将获诺贝尔奖”、“女性将出任国务院总理”者占半数以上。
从以上调查结果不难看出,女性教育的前景今后会越来越广阔。但目前,不少家长送女儿上女校,考虑的只不过是避免早恋、安心读书一类问题。如果以此认为女儿就保险了,那么未免把教育看得过于简单化了。处于特殊年龄阶段的青春期女孩需要正确的引导与帮助,家长对此也负有不容回避的责任,同时也能起到老师、学校和社会无法起到的重要作用。为回避各种问题,将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女校单纯的环境上,是既不现实又不明智的。女校也不能做到万无一失,父母应与学校一起做好教育工作。
除北京外,天津、南京等地都先后恢复和开办了女校,而且都颇受欢迎。北京华夏女子中学更是发展到了在校生达到千余人的规模水平。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现在不可能过早地下结论。女校今后该如何发展,也是一个正在探索的问题。女校的明天是个什么样子?让我们一同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