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钟长鸣
    在调查中,笔者秘访了一些泡“网吧”的青少年,看他们的年龄,以及他们的言谈举止,绝大部分是在校的大、中学生。他们有的上网是为了找黄色网站寻找刺激,有的则下载黄色图片和黄色小说,更有甚者还将下载的内容在学校进行广泛传播,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校园内外造成不良影响。
    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传统犯罪,对国家和社会造成重大危害。他们有的利用英特网传播非法言论,传播淫秽图片、书刊,在网络上招娼卖淫;有的利用电脑合成技术,伪造证据,进行敲诈勒索,甚至伪造假文凭、假身份证等证件骗取钱财。在南京市某大学就有3名大学生偷偷利用激光等高科技手段制造假文凭,在他们那里,花几百元就可以买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著名高校的毕业证。有些青少年还利用电脑等高科技技术进行赌博和封建迷信活动。
    现代化信息日益发达的今天,以往那种“成年人教唆少年犯”的口传身教式的犯罪逐步被现代媒体的“教化”作用所代替。大量不良传媒的文化污染,导致青少年心理扭曲,加快犯罪进程。据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法院统计,今年以来,不良媒体引发的奸淫幼女、强奸妇女案件明显增多,被告人多数不满16岁。电子游戏被称为“电子海洛因”,很多青少年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在没有经济来源和家长反对的情况下,不少青少年便不惜采取盗窃、抢劫等手段获得钱物。宁波市某中学一名高三学生整天迷恋电子游戏,上学就泡在游戏厅里,后因参与游戏赌博,输光了钱还欠下许多债,无奈之下便产生不法念头,在抢劫一名妇女时被抓获。据统计,在未成年人犯罪中,有百分之五六十是因迷恋电子游戏而犯罪。
    追根溯源
    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是青少年高科技犯罪的直接原因。有的青少年还不知道修改IC卡吃饭、下载黄色图片是违法行为。有些具有高学历、计算机知识比较丰富的青少年,故意制造电脑病毒,破坏他人电脑系统,心中洋洋得意,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认为这是有本事,炫耀一番,最终走入歧途才追悔莫及。
    社会不良环境也会导致青少年高科技犯罪。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社会上一些不良的文娱活动不断滋生蔓延。网吧、歌舞厅、酒吧、电子游戏厅包围着学校,一些思想不太成熟的青少年经不起诱惑,最终坠入其中,不能自拔。加之一些营业主昧心赚钱,不管不问消费者是否成年,有的甚至教唆青少年回家偷父母的钱,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也在千方百计地挖掘一些犯罪新闻,并将罪犯的作案细节一一描绘,无形中毒害了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使得青少年高科技犯罪问题愈演愈烈。
    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调查中,很多学校在高科技知识教学中,缺乏必要的道德、法制教育,有关高科技道德、法制和自我保护等方面的内容从未涉及,使学生对高科技的非法行为认识不清;有些家长都是高科技人才,对自己的孩子只教不管,将一些不该教给孩子的内容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孩子。温州市有一家长将怎样制造并传播计算机病毒的方法传授给自己的儿子,没想到14岁的儿子制造出计算机病毒后,好奇心大发,忍不住在网络上大肆传播,使很多用户的计算机陷入瘫痪状态,最终受到法律的制裁。
    一些单位和个人的电脑网络等高科技领域技术保密手段落后,保密措施不力,加之我国网络运行的法律规章尚是一片空白,无形中也给青少年高科技犯罪创造了条件。
    防患未然
    青少年高科技犯罪不仅关系到高新技术的法律保护问题,更重要的是关系到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这个问题,值得各级政府的广泛关注,应当积极采取措施,防范和治理青少年高科技犯罪。
    首先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和道德教育。在传统应试教育中,法制教育显得微不足道,家长和学校关心的只是孩子的考分成绩,对学生的法制观念和道德意识很少问津,结果使一些青少年犯罪还不知其因,家长也被蒙在鼓里。因此法制和道德教育要双管齐下,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要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各级政府、司法部门、社会、学校、家庭要共同参与治理,建立青少年违法犯罪防范责任制,建立家庭防线,搞好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建立合理的育人机制,更好地发挥好“教书育人”的作用。此外,要加强社会防线,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对学校周边环境必须整治,对违法毒害青少年的文化娱乐场所进行清理整顿,净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防患于未然。
    最后,各单位要加强高科技的防范意识和保密意识,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规范网络运行的法律,建立网络法规,以便处理此类案件有法可依。同时应大力宣传高科技犯罪的根源与治理,对诱导青少年高科技犯罪的不法分子应严惩不贷,对高科技违法犯罪的青少年要本着教育从严、处罚从轻的原则,使其明白犯罪的社会危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