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从科举试题看百年教育的变革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12-13

    1900年12月12日,《申报》载:“敬业书院月课,生员文题: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至于时保之。童生文题:是故汤事葛;通场诗题:赋得地炉茶鼎烹,活火得茶字。格致书院庚子秋季课题:第一题:习化学者以试验为要说;第二题:读《天演论》书后。”

    百年前《申报》刊登的上海两家最著名学府的考试题目,对于今天参加高考的学生们来说,可能是陌生而又新奇的,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历史的变迁与文明的进步。

    科举考试是中国封建社会自唐宋以来选拔官吏的主要方式。在它诞生之初,自有打破世袭、广选人才的积极一面,但是随着明清封建集权的加强,八股文盛行于世,文字狱此起彼伏,科考彻底沦为禁锢知识分子思想的工具。试看当天的《申报》,有“秦中大旱,饥民草根掘食”;有美国总统致函各国,商讨中国的赔款事宜;更多的则是各地盗匪猖獗,流民为斗米折腰铤而走险……内忧外患,国破家亡,还有什么比这更大的事呢?但奇怪的是,敬业书院的考题却是要求将大事化小,以求快乐保全;正准备考取秀才的童生们却在思古研茶,吟诗作赋。正所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与此相对照的是由徐寿创办的格致书院的两则试题。从这两个有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试题中可以看到,受西方教育的影响,一批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教育的实用和启蒙功能。作为一个具有唯物主义思想倾向的科学家,徐寿倡导“以实事实证引进后学”的学风,积极进行化学实验的演示工作,开创了近代中国化学的教育与研究。他更以一名教育学家的社会责任感,意识到1898年印行的严复所译《天演论》对社会变革的重大意义。

    严复被鲁迅称为“是一个十九世纪末年中国感觉锐敏的人”,他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论文》中的前两篇翻译成《天演论》,大胆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口号,这是对封建社会墨守成规思想的强烈反抗。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不难体会出格致书院教育风格的可贵,对教育本身的内涵也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伴随着“兄妹开荒”的是夫妻识字热,新中国的脱(文)盲人口创下世界奇迹,教育走进寻常百姓家,全民族素质得到极大提高,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的今天,世界上一切先进的科技成果都更为迅速地传入中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科教兴国已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中国的基础教育水平日益提高,大学教育与科研根据社会与市场的需求不断调整,传统的教育模式也在探索中改革。

    昔日的科举制度把教育引向死胡同,学子们的唯一出路就是“学而优则仕”,使整个社会“官本位”思想更加泛滥。如今高考录取也不再是成才的唯一标志,全社会更加注重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鲁迅说过:“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一个完全的人。”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为新世纪的中国铸造堪称栋梁的“完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