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四川成都市的街头巷尾都在议论一个刚满18岁的女孩,翻开那段时间的报纸,常常见到她的名字———刘亦婷。
5月中旬,当我随便问起遇到的成都市民:投资银行经理、记者、小饭馆老板,都知道这个女孩儿。一个出租车司机说:“这小姑娘可了不起呢,剑桥、牛津都不去,一定要去哈佛。”
他说得不大准确,实际情况是,这个女孩在她申请的9所美国名牌大学中,先后收到了7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她选择了哈佛大学经济系。那6所学校也都在世界上赫赫有名:宋氏三姐妹和冰心曾就读的卫斯理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蒙特好利优克大学等。
4月13日,《成都商报》头版刊发了刘亦婷同时收到美4所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报道,并连续3天发出近10篇报道。该报专为刘亦婷开通了热线。开通的4部电话一直应接不暇。后来编辑部的几部电话几乎成了刘的专线。
与此同时,成都各新闻媒介也纷纷参加进来。一时间,刘亦婷成了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小学生也迷上了“婷婷姐姐”,近10家出版社与刘的父母联系,希望出关于刘成长及家教的书。
刘亦婷,成都外语学校高三学生。此前,她和所有高三学生一样在紧张地复习准备高考。
当我拨通刘家的电话,采访却遭到拒绝。刘的父亲说得柔和而坚决。
他说,对于亦婷来说,收到通知书只是一个新的开始。为了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学习,这段时间,她除了要办各种手续,还在抓紧时间强化英语。已经连着多少个月,她每晚只有四五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他表示,最初他们配合学校做了一些宣传,但后来招架不住了。亦婷还是一个孩子,她只是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离真正成才还有很大一段距离,不希望媒体把一个中学生捧得太高。
这个电话持续了近1小时,我最终还是没有见到我要采访的主人公。
关于素质和能力
今年全世界报考哈佛大学本科生的人超过1.8万,而包括美国学生在内,只有1650名学生被录取,另几所大学竞争的激烈也不亚于此。是什么原因使这么多世界一流大学同时选择了这个中国女孩?
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上写道:“我们面对很多很多优秀的申请者,但是经过仔细慎重的选择,您不寻常的优秀素质和综合能力使您被我们录取……”
究竟刘亦婷身上有什么样的“不寻常的优秀素质和综合能力”?这样的素质和能力又是从何而来?这可能是大多数人最好奇和关心的。
近千个热线电话中,多数是望子成龙的家长。他们的问题也大都围绕刘亦婷的学习方法、业余时间做不做家务,课外有没有上过补习班等等。有家长问刘的父母在她5年级时是如何教育她的,有的想知道刘亦婷从小到大用的教材是什么版本。
其实,刘亦婷并不是班上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外语学校汪校长说,上学期期末考试,她的成绩排在班上的10名左右。如果哈佛大学按照考试成绩的排名来录取学生,也许幸运儿就不是刘亦婷了。
她与一般学生有什么不一样呢?
老师说,刘亦婷是一个非常刻苦而有自制力的学生。五一放假3天,亦婷只在家呆了一晚就回了学校,她说“学校没有电视,诱惑少,可以更专心地学习”。但她又不是死读书的人。刘亦婷是学校英语剧的台柱、运动场上的400米冠军,她性格活泼,善与人沟通,会表现自己又不失分寸。
《成都商报》记者雷萍说,刘亦婷既有18岁女孩的活泼开朗,又有这个年龄孩子所没有的成熟。待人接物落落大方,分寸感掌握得非常好,又不让你觉得世故。她有一种让人在人群里一眼就注意到的气质。
刘的父母都是普通的知识分子。他们并没有把女儿当作天才和神童来培养,在他们看来,最重要的,首先应该让孩子成为一个身体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在亦婷3岁时,父母就开始教她洗碗、扫地、倒垃圾,7岁开始学做饭。通过这些家务劳动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独立能力。
父母一直鼓励女儿积极参加社会活动。3年前,有一部轰动全国的电视剧《苍天在上》,剧中有个充满灵气的市长女儿,她的扮演者就是刘亦婷。他们认为在接触社会的活动中,可以帮助孩子了解社会,学习思考和明辨是非。老师反映,刘亦婷心理素质好,不怯场,越是大场合,她发挥越好。
刘亦婷从上初中开始住校,每周回家一次,但父母一直非常注重与女儿的交流。每周她回家时,都有固定的时间与她谈心。刘亦婷说:“父母一直在精神上支持我,给我勇气和毅力,我认为这比具体在学习上教我重要得多。”
哈佛的试题
刘亦婷的托福成绩是640分,离满分差37分。和她一起接受卫斯理大学面试的另一个中国学生,托福成绩是670分,然而卫斯理选择了刘亦婷。
这些世界一流大学在选择学生时都有一套自己的方式。
哈佛大学的申请表中,很大部分是问你在学校参加了哪些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还有一些让熟悉高考题型的我们觉得莫名其妙的:“如果你写了一份300页的简历,第270页上的内容是什么?”“如果你是我校招生委员会成员,你会问考生什么问题?”
除了这些古怪的问题,哈佛要求每个考生交一篇大作文和一篇论文。她当时的两篇文章题目分别是《古代遥遥领先的中国科技为什么到明清之后就落后于世界》、《如何解决中国的剩余劳动力》。
哈佛大学对刘亦婷的面试是委托一位在成都美国领事馆工作的哈佛校友进行的。据说,哈佛的学生都要经过面试。面试的方式是聊天,答案也无所谓对错,而且对每个人的内容可能都不一样。刘亦婷说,当时的气氛很轻松,那位先生问了她一些关于学校的情况以及她印象最深的一本书。
记者的遗憾
雷萍是首位报道刘亦婷的记者,她说,她的报道至少已被全国20多家报刊转载。“但是,想起来这个报道有很多遗憾的地方,我们没有深入下去。”
像刘亦婷这样的学生,是中国教育体制下的大多数,还是少见的异类?如果是后者,那么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大多数是什么样?
一个普通中学生受到众多世界一流大学的青睐,我们在骄傲的同时,还需要反思点什么?
那么多望子成龙的家长,期望从刘亦婷和她父母那里取得怎样的“真经”?
国外大学挑选学生的方式有哪些我们可以借鉴之处?
对于千千万万走进大学或者仍在“独木桥”上拼杀的中国学生,需要一个怎样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