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K12评论:聊天工具,为什么不能为教育所用?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2-16

    编者按:没有网络之前,学校里电脑最大的用处可能是教学生“打字”,有了网络之后,本来以为可以冲出学校的围墙,放飞学生求知的翅膀了,但我们又担心学生“不务正业”,只顾聊天,害怕他们登陆黄色不健康网站,结果好事变成坏事。(《莫让网络堕落为廉价的聊天工具》)。下面文章中老师的观点,却向我们讲述了另一种事实。其实,我们应该相信这句老话“事在人为”。

    说起网络,许多教育界的有识之士真是既爱又恨。说爱,它确实给教育新一轮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说恨,由于迷恋已经导致许多学子荒废学业。如果说起聊天一类的“玩意”,其中一类人只会用鼻腔发出轻蔑的“哼”声,另一类人估计会皱着眉头发出无奈的“唉”声。聊天工具,真的如此招教育的厌吗?

    任何一种工具,在使用过程中总会有它的益处,如果使用不慎,也总会有它的害处。正如刀子,切菜离不开它,但凶手完全可以把它转化为凶器,你说这是刀子的过错,还是凶手的过错?可以肯定的是刀子我们仍然很平常地在使用。

    聊天工具的处境不也正是这种情形吗?现在到处有人在使用聊天工具,因为它具备快捷的特点,可能也因为它具备一定的隐蔽性。你不妨去查一下知名的聊天工具OICQ的注册用户有多少万就会明白:正如我们平常地使用菜刀一样,我们许多人在平常地使用着聊天工具。这是不是在嘲讽地告诉我们:聊天工具,我们同样也越来越离不开它了?

    同样,使用聊天工具的学子们并没有在学业上全军覆没,我们谁也不能否认,使用聊天工具的学子中应该不乏学业优秀者。为什么我们充耳盈贯的满是因聊天而荒废学业的呢?这让我想起了其他新鲜的“玩意”,在成长初期,他们不也遭受着同样的待遇吗?

    所以,明明是使用者主观上的问题,我们偏偏要把它归咎于聊天工具这样的客体,这,无论对什么,诸如网络、电子游戏等等,是绝对不公平的。我想,在归咎于客体的同时,是不是教育在掩饰自己的某些无能(再一次强调,我这里绝对没有责怪任何一个老师的意思,我的意思是教育主管部门、教育研究部门为什么从来没有象样地指导我们该如何对待这样的新“玩意”)?你想,都是月亮惹的祸,跟我太阳何干?大家对月亮群起而攻之吧,骂得越凶越好,月亮它会存在下去,问题虽然永远解决不了,但起码大家不会怪罪于我这个太阳吧?应该注意的字眼是:问题永远解决不了!

    聊天真的那么可怕吗?

    于是我也上网注册了一个OICQ,那是在已经毕业的学生劝说之下咬咬牙才行动的。那需要相当的勇气,好在我有很好的借口:毛主席教导我们说,要想知道苹果的滋味你就去亲口尝一尝。

    我所任教的高中毕业生是1999年参加高考的,现在绝大部分都在大学读书。我的号码只给了其中的两个人,通过他们,我同其他学生取得了联系,现在我的好友栏内已经放满了后来同我联系的这届学生的头像和名字,其中有一些还不是我教的那个班的,其中一些还是我动员申请的。

    用它干什么呢?用处大了。在教他们的时候总会有一些当时的疑惑,问他们吧,保证给你明确的答案,你会豁然开朗,原来如此!现在所教的学生思想动态怎样,问他们总比你在那儿用自己上学时的心态来揣摩更切合现在的学生吧?跟他们谈谈学校的变化,母校的印象总不至于变得太模糊吧,你这是在扩大学校的影响力。他们有什么思想上的疙瘩,你在方便的时候疏导疏导,节日时候互致问候等等,你是不是凭空多了好些朋友,不管是阳光灿烂还是阴雨绵绵,有他们的陪伴你不也会变得年轻一些吗?

    当然,对于闯入者,你也得有心理准备,不理睬就行。好友栏内最好都确认他们的身份,否则免谈。

    我们学校最近试图建立一个聊天平台,由于水平有限,目前还在建设中。我们愿意给我们的学生一个匿名宣泄的园地,并指派心理咨询老师尽可能多的予以公开指导。这比面对面地给那些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学生做心理疏导是不是更有效?我估计学生会欢迎(当然,为了扩大学生受益面,我们学校的微机室也会定期向学生开放)。我们已经预计到了一些不知会从哪来的“捣乱”,但我们会设法让我们的学生跟我们一起建设这个心灵家园。

    不要对聊天工具这么排斥,那么好的一个东西怎么就不能为教育所用呢?电视可以播放淫秽录象从而冲击教育,这谁都知道,但我们不是有办法积极使用它吗?现在教室里面放个电视好象是很平常的事了。聊天会堕入无聊,教育的介入难道不能化无聊为“有聊”吗?我相信教育有这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