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小学生做课题:“小博士”工程引人入胜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2-16

    北京史家胡同小学诞生了一项“小博士”工程,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自愿完成一项“长作业”,少则两周,多则三四个月,自己研究探索某一个专题,或完成一部童话作品。

    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让学生在探索中自主学习,这是“小博士”工程的初衷。

    工程开始后,小学生们就以满腔热情投入进来。“小博士工程”可谓一项宏大工程,涉及的范围之广、研究的领域之大是老师们始料不及的,天文、地理、科技、历史,数不胜数。不同年级、不同班级都有自己的“子工程”,别看同学们年纪小,确定的专题可不少:“中国文字”、“北京的四合院”、“国宝大熊猫”,“保温瓶”、“关于沙尘暴的调查报告”、“中国茶文化”、“北京的老城门”等。学生从感兴趣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研究。

    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逛书店、上网搜寻,尽可能地为自己选定的专题搜集材料。有的两三人结成一组,有的独立完成某一专题,很多同学收集的资料来自三四个地方,最多的竟有20多处,有的同学收集的资料达上百页之多。钱揆同学对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翻了许多关于动物的书,参观了“寻找迷失的世界2000年恐龙展”,动手画了40多种恐龙、19种鱼类,并标上它们的原名、身高、产地、生活习性等,装订成一本厚厚的画册,封面还写上“钱揆出版社”。同学们被自己的研究成果深深吸引住了,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向老师提出自己开一次班会。在“动物的乐园”班会上,孩子们自己提出问题、抢答问题、讲动物的故事,气氛热烈极了。当钱揆向同学们展示他剪贴的100多幅动物的照片时,同学们睁大了眼睛,不断发出“哇、哇”的惊叹声。

    对于六七岁的孩子来说,重要的不是研究成果,而是在这一过程中,学会获取知识,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为了做好课题研究,许多同学还走向社会,去考察、采访和亲身体验。六四班尹航同学为研究“京城三轮”,身背照相机走街串巷,与车夫攀谈,又亲自坐三轮逛京城,拍摄下几十幅照片,研究三轮车的历史变迁,三轮车与今日旅游、环保、运输、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从中汲取到丰富的素材和灵感。马方同学为了研究中国的茶文化,走访了北京百年老店张一元茶庄,参加了吴裕泰茶庄组织的“科学饮茶”、“新绿茶推展”、“斗茶比赛”等,并利用“五一”节休假,让家长陪同专程来到产茶圣地福建武夷山,亲眼目睹了“茶中之王”大红袍母树的风姿,在茶园艺人的指导下,认识了“武夷水仙”、“武夷肉桂”、“铁罗汉”等名茶,拍摄了一片又一片的茶园。蔡惟文同学为了研究北京历史上的名人,专门去了徐悲鸿、鲁迅、茅盾、宋庆龄的故居参观。五(二)班同学为了完成“北京环保调研”的课题到地处马尾沟的气象台参观,到医院呼吸科去采访。四(二)班十几名同学研究北京的胡同,每到周末,同学们便背上水壶、面包、笔记本、照相机、录音机穿梭于北京的大小胡同,结识了一批京城老人,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北京的历史文化。同学们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然后和老师、家长一起研究,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最多的写了七八千字。

    为了达到广泛交流的目的,学校每周一组织一次课题宣讲,“小博士”要向老师、同学介绍自己研究的基本经过,课题的主要内容,进行课题研究的体会,并当场回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虽然,这些作品是那样的稚嫩,甚至经不起推敲。然而,孩子们的收益是多方面的,“小博士”工程启发学生独立自主思考问题,探索未知领域,教会孩子学会学习,同时也为孩子们创造了多向思维的环境,了解到任何事物都不只有一个解决办法,一种描述手段。

    在研究过程中,孩子们使用计算机的水平大大提高,他们学会了上网搜寻、用计算机录入、排版、打印、扫描图片等。学会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学会向别人请教,与大人交流,为将来的终身学习、合作学习打下了基础。过去,学生读书凭兴趣翻翻,如今,为了完成研究专题,捧起大部头的书,能一动不动坐上几小时。家长反映,过去,孩子放学回家没事干,现在回家有做不完的事,连闲谈的话题都变了。

    “小博士”工程,触发了大人的感悟,该如何解放孩子的心灵和手脚,让他们自由成长,让那充满灵性的心智焕发出无限的创造力?

    “工程”之初,一些家长表示怀疑:“孩子也能搞研究?这不又是给家长布置作业吗?”等到孩子们真的像模像样地干起来了,家长也主动参与进来,陪孩子去买书,让孩子在网上搜寻,还为孩子走向社会创造了许多机会。一位家长说:“过去觉得家里的书够多的了,现在才觉得家里的书真是太少了。”

    “小博士”工程不仅锻炼了学生,也使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