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上海市普陀区“九五”基础教育改革纪实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2-16

    抓提高,抓流动,抓引进,三管齐下激活教师队伍建设

    上海普陀区梅川中学青年外语教师王雪平是上海普教系统首批组团公派出国进修的19位教师中的一员。经区教育局安排,王雪平及同伴在澳大利亚克庭大学进修三个月。普通中学教师出国进修引来社会的好奇,但更激发起教师的热情。

    说实在的,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教师的培训和提高,更多地是靠报告和思想教育,或者是缺乏针对性的“规定动作”,而实实在在的培训少而又少。普陀区在改进报告形式和思想教育内容,加强师德规范要求的同时,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每年举办多期骨干教师培训班,选送一批骨干教师进修硕士课程,先后选派了35名中学外语骨干教师赴国外进修,还采取请进来的办法,由外籍教师对全区中小学英语教师进行封闭式培训。为了加强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在全区范围普及教师计算机培训。外语及计算机学科的培训,不仅提高了教师抢占基础教育制高点的实际能力,更为大面积教师培训走出了一条提高针对性、注重务实能力的新路。

    由于历史的原因,全区中小学师资配置的不平衡矛盾十分突出,据1996学年度统计,全区4所重点中学和区教育学院的高级职称教师数,占全区专任高级教师总数58%。针对这一现象,区教育局加大行政调控力度,组织较大规模的师资有序、合理流动。流动的原则是重点中学流向一般学校,完全中学流向初级中学,中心地区老学校流向边缘地区新学校,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流向薄弱学校。1997年至2000年的4年间,1035人进行了流动,占全区中小学教师总数20.1%。其中流动到薄弱学校和新办学校的教师622名。5年中有316名校级干部校际交流,其中有77名校级干部流动到薄弱学校和新办学校。1998年还选派办学水平较高的校长兼任薄弱学校、新办学校校长。据统计,目前新办学校或已更新的薄弱学校中高级职称教师达到教师总数8.3%,中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46.25%,初步形成了教师资源的正态分布。

    在小学、初中入学高峰时,全区曾采取层层上拔、滚动使用部分师资的应急措施。然而在弥补数量不足的同时,又造成中小学师资队伍的层次相对下降。因此在盘活现有师资资源的同时,区教育局着力扩大师资来源,大力引进高学历的新教师和高素质的骨干教师。每年挤出不少于300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引进高学历教师和骨干教师。1997年至今,已引进博士、硕士学历教师100名。经过几年的实践,有相当一批高学历教师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骨干,有的还担任了校级干部。

    不求完美,只求突破,大力革新教学,推进素质教育

    根治薄弱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的核心,是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改革课堂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机制为这一改革提供了可能。

    从1998年起,区教育局明确提出“不求完美,只求突破”的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全区中小学展开了通过群体性的、持久的改革实践和科学实验,逐步打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本特征的课堂教学改革攻坚战。广大教师把冲破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定为突破口,力求“五个冲破”,即冲破“以教材为本”、“灌输式”、“一言堂”、“模式化、表演化”

    和“高度计划性、封闭性”的束缚,为探索创新开辟实践的空间。

    发动学校的干部和教师自觉地、主动地投身改革实践,是展开攻坚战的关键。全区采取了一系列举措,组织群体力量攻坚。其中之一是组建了区、校两级教改志愿者队伍,区教改志愿者有503名;校级志愿者队伍中小学共有1,200多人。普陀区通过多种途径培训志愿者,提高实施素质教育、改革课堂教学的能力,积极开展教改实践。

    群体性的教改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课堂教学状态,为教师施展才华提供了舞台。一大批初中学校不再抱怨师资和生源差,而是你追我赶,争创经验,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多样化。教师们有的将情趣引入课堂,有的将动手、动脑引入课堂,有的将辩论引入课堂,有的将课堂搬到社会。许多教师深有感触地说,以前上课,讲得多,练得多,不考虑学生。现在备课首先想到的是学生。过去以讲为主,现在更注重启发、引导,重视学生知识获得的过程。可见,由“教”变“导”,教学“活”了,课堂“活”了。为深入持久有效开展教改,全区中小学广泛开展教育科研,增强教改探索的科学性。区级总课题为《课堂教学改革与研究》,并在中小学建立137个实验点,开展大量子课题的研究,现已取得初步成果。

    为进一步引发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全区于2000年下半年发起了课堂教学改革第二轮攻坚战,提出了新的教改阶段目标和任务:占领“一个制高点”,做到“三个结合”,落实“三个重点”。研究性学习的探索是“制高点”;“三个结合”就是同上海市二期课改相结合,同教育科研相结合,同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相结合;突出“三个重点”,一是加强英语教学,探索双语教学,二是多学科多手段广泛运用计算机,培养和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三是加强劳技教育和社会实践。目前,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重点的攻坚战在全区各所中小学全面展开,方兴未艾。

    构建监督预警系统,确立素质教育保障机制

    砍断“四条绳索”,净化教改环境,即纠正大面积的补课、过重的课业负担、频繁的考试和对分数的追求的积习。1999年初经过全区范围的讨论,普陀区推出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几项规定》,已在全区中小学施行,收到较好的效果。同时构建了区、校两级“预警系统”,登报公开监督电话,并通过向家长问卷调查、开座谈会等方式,及时监控,防微杜渐。施行“黄牌警告”法,即“学校违章整改通知书”制度,加大了以法行政的力度。

    改革考试和评价方法,优化教学运行机制。全区小学已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并着重对考试的目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改革,方式方法多样:有活动式,有写“小论文”和答辩,有提示式,有自己出卷、答卷,有要求多种结论的考试,有听、读、操作技能的测试等。全区对原来的《小学生成绩册》和《学校家庭联系册》进行改革,组织教师研制了小学五个年级的《成长册》,在评价主体、评价范围和评价形式上有所突破。两年多来,《小学生成长册》对引导小学生发现自己、发展自己、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

    改革督导评价指标体系,推动学校办学水平提高。针对原督导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区有关部门制定了学校办学发展水平督导评价指标体系。其特点主要有:以区教育发展规划的基本要求为基准,以学校发展水平为重点,淡化非法规性过程评价,为学校改革与创新发展留下较大的空间,利于学校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以纵向比较为主,以横向比较为辅,着重看基础,看发展;以动态发展评价为主,以静态的到达度评价为辅;扩大社区参与评价的范围;增加效益性评价的内容,增强结果评价的客观性。该指标体系在实践的基础上正在不断地改进,以达到逐步完善的目的。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实践,全区原薄弱学校找准学校主动发展的位子,找到了内涵发展的空间,全力以赴打好教学改革攻坚战,创造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如九年一贯制的子长学校在“贯”字上下功夫,加强中小学教育衔接,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沙田学校做到“三坚持”,即坚持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组织教育活动,提高科学性;坚持从学生的思想需求和心理状况的实际出发,提高针对性;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常规抓起,从小事做起,提高实效性。广泛的群体性教改实践,有力地根治了应试教育的弊端,也根治了薄弱状况,有力地推动了原薄弱学校进入办学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