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在农村送孩子读书为了啥?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3-11

  隆冬时节,顶着刺骨的寒风,记者来到山东泰安经济欠发达县宁阳,这里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走进农民的家庭,与他们攀谈起孩子读书的问题,他们的呼声与困惑让人感到沉甸甸的。

  农民普遍感到供孩子上学是个不小的负担,虽然很穷,但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信念,供孩子读书,盼着他们将来有出息。然而,究竟送孩子读书为了啥?农民的想法很简单也很现实,送孩子读书就是为了跳“农门”,改变命运。宁阳县东疏镇小王庄农民算了一笔账,供一名初中学生一年需要700元到800元,高中学生大约需要2600元到2700元,这对于农民家庭是个不小的负担。一家人眼巴巴地盼着孩子升学,又普遍认为上职业学校没前途,毕业无出路,因此,宁肯卖粮食、借款也要供孩子上高中。山东东平宿城镇一位农民,家里种了两亩地,每年收800斤麦子,外出打点零工,人均年收入2000元,实际上现金只有七八百元,孩子每学期书本费、杂费200多元,一年将近500元,剩下的钱只能买点油、盐,家里几年都不敢做一件新衣服,攒钱盖房更提不到日程。

  农民为了供孩子读书,几乎倾其所有,即使这样,心里也不塌实,不知道孩子将来能不能学成?能考出去的毕竟是少数。看来,农民供孩子读书,不仅愁钱,还愁前途。

  事实上,大多数农民还没有深切感到教育对摆脱贫困的实际帮助,只把子女的出路寄托在离开当地进入城市就业“脱贫”上。而且,目前的农村初中教育,由于单一的课程模式,造成一种畸形现象,一方面是不适用的中学毕业生大量过剩,一方面是农村发展急需人才奇缺。

  对于中国的父母来讲,花钱让孩子受教育,一方面是为自己的希望消费,一方面是为孩子的未来投资,如果没有回报,他们肯定有怨。有的农民说,该花的钱还得花,让人担心的是能否学到真的本事。一些家长直言不讳地表示,孩子在学校里究竟能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值得怀疑。家长普遍对今天的农村教育不满意,他们说得很明确,如果真能学到本事,多花点钱也愿意。

  应当承认,目前我国农村教育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农业、农村和农民实际的状况,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以升学为目的的农村初中办学模式,严重脱离广大农村的实际,带来的结果是,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因升学无望而厌学、辍学,另一部分学生虽坚持完成初中学业,却无从学到或学到甚少适应农村建设需要的技能和知识,一旦升学无望,就业无路,在本地致富也无术。而且,轻视体力劳动,厌恶农业生产的现象日趋严重。正如一位农民感叹的那样:“书越读越蠢,学过的用不上,要用的又没学;书越读越娇,大事干不了,小事又不干;书越读越狂,眼睛长在额头上,眼高手又低。”由此看来,由于单一的升学教育模式与日益发展的农村经济严重脱节,致使许多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兴趣大为降低。由此看来,农村初中教育必须坚持农科教结合,为农业、农村服务,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教育,才是有前途的教育,有生命力的教育。

  当前,我国农村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这就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这一转变必将引起农村教育的变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迫切需要大批懂经营、有技术的新型农民,这对发展农村初中教育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使70%左右的农村初中毕业生回到家乡爱农村、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农村初中的培养目标应当从单纯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向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和为农村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并重转变。一些地方引进“绿色证书”教育,在保证执行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前提下,不延长课时,不加大授课总量,调整部分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现代农业技术教育,这既为学生升学奠定了基础,又为学生将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是培养新型农民的一条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