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在国内某著名大学和英国某大学担任校长的教育界人士日前在回国的时候说,在英国的大学里,学生的地位是很高的,英国女王要接见学校的代表,学校推举出的10个名额中,学生就占了4个。学生这么受重视,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他们是学校的顾客,学校要为学生设计出最好的服务。
    而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高教所的黎学平老师却认为,学校真正的消费者应该是学生。因为随着高校收费的提高,现在的学生是先付费再上学的,他们上学是为了今后能找到一个好工作。学校的教育也应该是什么专业好就业就开什么专业,怎么教能让用人单位喜欢就采取什么方法。高校教育和用人单位实际脱离太远,是因为目前学校和学生都没有认识到高校教育也是一种商品。
    不少留学人员也同意这种观点。他们说,在国外,学生花钱买的是高校的服务,上学是一种投资,学生们希望这种投资能为自己今后的择业创造条件,如果学生认为学校的课程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实际意义,他们可以向学校提意见,建议开哪些专业,开哪些课程,学校也会根据毕业生分配市场的情况,及时地调整专业和课程,否则,如果毕业生就业率降低,学校就会受到学生消费者的冷落,就会被市场淘汰。
    而在国内的计划经济习惯下,学校要设置专业,至今还必须报国家教委审批,一个专业批下来要两三年时间,这时该专业早已经不是什么热门专业了。
    曾经有一位德国官员跟浙大的校长说:“我们州的汉堡大学有时候在高校排名是名列前茅,但有时候却要差一点,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消费者--学生太难对付了,他们不满意,就把我们的分数打得很低,我们就得在排行榜上倒退几位。”虽然国内有些大学也由学生对一些任课老师进行测评,但这种测评却不像科研成果那样是考核的硬杠杠,未必能影响到老师们的待遇和前程。这样看来,只要毕业生的就业率对学校的排名还起不了作用,只要高校教育没有完全进入市场竞争,学生作为消费者的地位就不能得到体现,上大学就仍旧是一种虚无缥缈的“荣誉”。
    因为高校教育没有成为一种可以让学生增值的消费形式,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不能为自己的前途和就业做好铺垫,企业为普遍的人才短缺兴叹,学生为没有学到东西而苦恼,也就将一直是个难以完全解开的症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