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语文特级教师:高考变化及应战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4-03

    世纪末一场语文大讨论,究竟给新世纪的语文高考注入怎样的生命契机?新考纲增加了哪些极原则的词语,到底将在试卷中如何体现?对于那些变化,应该如何应战?请看教学一线教师的感悟———

    现代文阅读,一般考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三类。从近年高考情况看,试题重点渐渐移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内容轻形式,重理解轻记忆,重运用轻知识。理解题有概括主旨,划分层次,阐明指代,指出错误等;运用题有评价、鉴赏、发挥(如另举一例)等。2000年上海卷15道题几乎全是这两类。

    要答好这类题,关键有二:一是有较广的阅读面,拿到文章有似曾相识之感,不必再为理解内容多操心。二是熟悉不同文体的共性与个性。共性是抓标志,理思路,找主旨。而个性,说明文侧重把握对象的类别、特征,顺藤摸瓜、立干剔枝;议论文则重在弄清结构特征,直捣中心;记叙文重在领会意境,抓住抒情议论句,破译潜台词。

    平时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训练。一是练速读(扫读,跳读,猜读等),这是宏观把握的能力。二是分析句群关系,这是微观把握的能力。前者可迅速了解大致的内容和主旨;后者能精确把握文章、段落、层次的重点所在。句群有展开式、归纳式、重复式、补充式、转折式、因果式,条件式等等。句子的关系往往有“君臣”之别,不同句群,中心句即君臣的位置也不同。单句组成复句,复句组成小句群,小句群组成大句群,再组成段,组成篇。平时细加琢磨,不必在乎名称,而重在感悟,做到具体者能概括之,抽象者能阐发之,深奥者能浅显之,含蓄者能说明之。如此,临考时便能得心应手,减少失误。

    回答问题,要尽可能从原文中找词语,其次是抽取文中关键词进行组装,再次才是在总体理解基础上,另找词语。

    总之,平时必须把阅读面延伸到课外,无论科技类、文艺类、社会类、学术类都应关注,同时还要逐字逐句地加强精读训练,这样从大处着手,在细处推敲,才能做到“快,全,准”。

    (作者系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