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K12评论:实用为纲,实施中学英语多学科化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4-09

    我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学习英语是为了什么?我国绝大多数具有高中文化以上的人花了很多时间学习英语,也学了不少英语知识,多数人却不会应用英语。产生这种学习失效的原因在哪里?

    以我们中学教师为例,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整整学习了近10年的英语,比学习母语所花的时间实际上还要长,可自从参加工作后,再也没有多少机会使用英语了,久而久之,便把英语忘记了。

    知识这个东西就是这样,不用就会忘记的。

    现在的学生学习英语比我们那时还重视,从小学到初中,再从高中到大学,甚至到读研究生,整整10多年的青春,几乎有多半课余时间和精力都耗在英语里了。可是学习效果并不怎样,根本原因在于应用英语的机会太少!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经常接触的知识不会忘记,在实际工作中,边学习新知识边应用新知识往往一学就会。为什么我们学习母语的时间比学习英语的实际时间短,却都会用母语交流,而不会用英语交流呢?根源就在于母语要用,而英语一般不用!

    接触许多大学生,发现大学学习除了上课学习专业知识外,课余时间几乎都是花在英语上了。调查大学教授们对英语教育的看法时,也都感到了困惑,一位理学院的院长曾感慨地作过如下评价:“我国目前的大学教育,实际上超过一半程度上(如时间、精力、过级考试、考研等方面)可以说是英语教育。甚至研究生教育中的英语学习也几乎占据决定性地位。”

    为什么还让我们的大学生们把宝贵的时光大部分都耗在学习别人的语言上,而不是在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上呢?我想:什么时候我国的大学教育真正成了专门人才教育了,科技兴国也就有希望实现了!也才能真正提高全体国民的创新能力。

    由此,我产生这样一种想法:能不能在中学学习中增加英语的应用机会,在应用中学习英语,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使得我们的公共英语教育也和母语教育一样,在中学阶段基本完成其使命呢?要达到这一目标并不是不可能的,关键在于改革英语教学,使之不仅是英语课的英语学习,而且是多学科的英语应用学习。我们不必要象香港、新加坡那样将中学教材“全盘西化”,只要做到部分内容“英语化”就可以取得很高的效率了。例如:高一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世界史、计算机等课程中的一部分阅读了解性质的知识和部分专业性不是太强的习题就可以用英文表述。到了高二和高三这些课程的教材,就可以将大部分习题和阅读性科普文献用英文表述了。即使是语文教材,对于外国文学的课文,也可以尝试用原英文,学生既学习了外国文学知识,又学习了文学翻译知识,这比现在的教学方法不知要高明多少呵! 这种正文用母语表述,习题和阅读文用英语表述的“中西结合”式教材的编写并不难,推广使用并不会是现在人们想象的那样困难。 因为有如下两条重要的基础作保证:1.各学科的专业课教师都有一定的英语水平,是一种基本上不需要再投入就可以开发的教学资源,即使有的地方师资暂时有点困难,也可以通过使用教参解决或在向同行学习中解决,教师的英语水平也能在应用中提高。2.习题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学生在做习题中既学习和巩固了各学科知识,同时,又在应用中提高了英语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有利于提高习题学习的兴趣。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呢!

    再说,现在有的地方中学教师评高级职称开始要考英语了,考试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工作中不要使用英语,考试有何意义?考完了,也就丢掉了。如果将英语教学渗透到各学科中,即使评职称不考英语,教师的英语水平也会自然提高许多。广大教师的英语水平上去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英语水平也就因此而有望提高了。

    总之,我认为我国各阶段的英语教育目标应有新的定位:中小学英语科的英语教育应定位在主要培养学生的“听、说、写”能力层次上,而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其它各学科来分担。这样,便可以使得公共英语教育在高中阶段基本完成。大学英语教育则应定位在主要提高各学科专业英语水平上,使得大学毕业生具备有较强的应用本学科专业英语的能力。研究生的英语教育则应定位在熟练掌握本专业英语的能力上。

    我们的中学教材肯定不能搞“全盘西化”,但也不应全盘否定“一点点英语化”。尤其是高中非义务教育,应该制订新的政策,鼓励条件较好的学校先行试验英语教育的多学科化。为了提高学习英语的效率,提高整体英语水平,同时缩短学生们学习英语所花过长的时间,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好更多的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我谨以此文提请主管部门更加重视和认真研究一下新时期我国英语教育改革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