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学术泡沫是鉴定机制的问题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4-24

    前不久,人们对“博导考博”的讨论是一件很有益的事情,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一现象折射出我国现行高等教育制度所存在的某种深刻的内在矛盾。而普通国民只有通过对“博导考博”这类奇怪的、具体现象的感性讨论,才有可能在理性上,逐渐并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现行高等教育制度所存在的矛盾乃至危机,从而才有可能唤起全民意识,乃至形成全民解决方案。

    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现状究竟如何?

    《中国经济时报》3月28日报道:年初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的2000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的国民素质、科学技术和国际竞争力在世界的排名连续下滑;国民素质由1998年的第24位滑至第29位,科学技术由第13位滑至第28位,国际竞争力由第24降至第31位。这样的报告即使未可全信,也令人心惊。对此,清华大学教授刘西拉组织课题小组在一所著名高校的两个工科系进行细致调查后认为,这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严重下滑有关。调查显示:认为在大学苦读几年后,“能学到一点点”和“根本学不到”有用东西的学生高达79%。

    导致高等教育质量严重下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教师的教学质量下滑是其关键因素之一。从表面的统计数字看,我国高校拥有博导、硕导、正教授、副教授等高级教学职称头衔的人数指标,绝对都是符合国家标准的。但其中“滥竽”有多少,恐怕人人都是清楚的。不过除了曾经在校就读的毕业生之外,还有谁愿意并敢于承认这个现实?

    教师的教学质量下滑,这本身说明教师所拥有的教学职称与其实际能力不符,而这种名不副实的实质就是“滥竽充数”。高校中的这些“滥竽”如何“充数”的呢?无论花样何其多多,不外乎一句话:即通过各种各样无法定论为学术腐败的学术腐败行为而合法取得的。某些“博导考博”就是实例。

    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各行各业都避免不了“滥竽”的存在,高等教育行业自然也不会例外。那么我们有没有预防与淘汰“滥竽”的制度规章呢?答案是肯定的。但它的实际效果如何呢?诚如木铎先生在4月16日“青年话题”版上的文章里所言,“关于学术泡沫的问题,大家有目共睹。都很气愤,但也都无能为力”。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家都无能为力呢?笔者以为其根本原因是: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鉴定机制是自我封闭性的。其基本运作方式以及运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都全部取决于体系内主管者的自我道德约束。在这种机制下,一旦主管者的自我约束失控,客观性与公正性也就荡然无存了。因此,改变这种现象的根本办法,应当是将这个自我封闭运作机制转变为对外开放式的市场运作机制。具体而言就是应当让市场的受让主体一方,即就读学生在无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参与教师教学能力等级的评定,包括对学校主管者的评定,实行学生一票否定制。只要学生不满意,教师的出路就是“下课”。如此一来,纵使你将全世界的博士学位都拿到手,学生如不买账,也是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