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会及时听到老师们讲课,得以提问,普通高校里藏书也多,这同参加自学考试的同学们比起来原是一种优越条件。但如放松了同样极为必需的自学,这个优越条件就不一定能体现优势。在同样的优越条件下,能始终同时抓紧自学的,必然实绩优秀,能力较强,早出成果。特别在专业学习方面,真正打好研究基础方面,可说是一种必要遵循的规律。在同一环境中的学生,为何几年之后其中一些会差别很大?主要就在深处有否抓紧并善于自学。切不可认为在校学习就不顾自学了。大学为什么应有尽可能多的藏书、报刊,应有容量很大、种种方面便利学习的图书馆呢?这样的图书馆每被视为一所大学重视办学质量的标志性建筑,理由何在?但若有了这样很好的图书馆,实际利用率却并不够高,就太可惜了。可若学生根本没多少时间自学,常去借书,阅读,就不能怪图书馆。
    认为课时多了一定能使学生重视,学得好,而不在单位课时间内提高教的质量,改善内容与教法,恐还是一种旧观念。是否一定要开那么多的课,有那么多的课时,这样对学生的提高才最有利?显然不是这样。
    记得三十年代中期我们读大学时,一、二年级课多,每周六天上课共约二十节,平均每天三节左右;三、四年级更少,平均每天2节。下午文科几乎全是自学时间,理工科则是实验、实习时间。那时国立大学宿舍每室2—3人,各有小桌书架,可以自学,因图书馆更安静,所以下午、晚上都仍爆满。上课时间显然比现在少得多。外国实行学分制,有人想提前毕业,可多读些课,但仍有一定限制,不可能让你太多读,仍考虑到学习质量。
    这个问题牵涉多,并不很简单,但上课太多,欲速则不达,有的是得不偿失,都早成相当的共识了。而却还在照样延续下去,令人忧虑。现在出路竞争激烈,又几乎从三年级到应届毕业生就在为这问题焦虑活动起来了,课再分掉一份心,浮躁不安之心更增重了。真也难为他们。
    这问题非常重要,不可等闲视之。关系到人才质量,培养目标如何真正达到。招生一方面有发展,很喜人,另方面学习要规范巩固,滑坡了将加倍费力。需要下决心设法改进,对大学生的学习、身心健康都真正有利。裁并一些课,减少一些课的时段,改进教课的内容与教法,转变一下培养的旧观念余地并不小,哪有不能做到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