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教师的收入与学生的“脸色”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5-01

     一名教师是否合格应当由谁说了算?一名教师是否优秀应当以什么作依据?教师的收入是否应当和教学质量挂钩?学生是否有选择教师、评判教师的资格?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上这些问题开始凸现。很常见的现象是:许多教学能力很一般、甚至不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长期占据着讲台;一些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并非就是“优秀教师”,反之亦然;教师的收入按资排辈,干好干坏一个样儿;学生只是“填鸭式”教学的被动接受者,无权选择教师,更没有资格对教师说三道四……这些传统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留下的弊端,已引起了教育界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

     学生的“脸色”值钱了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一直缺少严格规范、合理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一名教师是否胜任教学工作以及教学工作是否出色,往往由领导说了算,同事说了算,自己说了算。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教师的收入是由工龄、职称、学历等因素决定的,与教学质量没有太大关系,教学质量评定方式是否得当还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而在市场经济时代,按劳分配、按质取酬就意味着不同的教学质量理应获得不同的报酬,教学质量的重要性进一步凸现,其评定方式和评定手段也显得比过去更为重要。

     从今年开始,南京经济学院推出了一套全新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一门课程结束后,让每个学生以无记名方式给任课教师打分,然后依据总评分的高低来认定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师是否胜任这门课的教学,以及教得好与不好,完全由学生说了算。

     在上海财经大学,28门共同课程均由两名或两名以上主讲教师挂牌上课,学生可在校园网上自行选择任课教师,选课人数不足20人的班次不予开课,教师津贴费的高低完全取决于他所完成的课时数。据悉,在挂牌的28门共同课的265个班次中,已有21人次的教师因得不到学生的“捧场”而无法开课。

     在武汉大学,一名教师的经济收入和他讲课是否受到学生欢迎密切相关,在该校开设的选修课中,教师的讲课费是由听课学生的多少决定的。据了解,武汉大学平均每学期选课学生达7000人,担任选修课的教师近400人,学期结束核算时,有的教师报酬高达五六千元,而有的教师不足三百元,其悬殊可达二十倍以上。

     面对这些改革,许多教育界人士惊呼:学生的“脸色”值钱了!以后教师上课时要看学生的“脸色”行事了!

     教师要看学生的“脸色”

     这些旨在寻找更规范、更合理的教学质量评定方式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其积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它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岗位竞争意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而对优化我国教师队伍,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平都将起到促进作用。那些不学无术、不思进取、漠视学生“脸色”的教师,连同他们所采取的呆板僵化的教学方式,必将受到沉重的打击。

     更重要的是,这种改革将会改变过去那种硬性地“教”和被动地“学”的教学模式,促进“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教师重视学生的“脸色”,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发言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对于创新教育的开启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将大有裨益。

     有人曾将我国教育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作过比较,认为我国教育重视知识的灌输,西方教育重视能力的培养;我国教育强调“师道尊严”,西方教育倡导怀疑主义、批判主义;我国教育要求学生循规蹈矩,西方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我国教育注重结论——是什么,西方教育注重原因——为什么。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师,让学生课后给教师打分,就意味着学生可以评判任课教师,可以怀疑教学内容,个性可以自由发展,甚至可以“离经叛道”。

     总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教师给学生打多少分,还取决于学生给教师打多少分;教师的收入不仅取决于职称的高低,还取决于学生的“脸色”是否好看。这就是这种改革带给人们的全新理念。

     不能光看学生的“脸色”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笔者对此项改革措施深表赞赏的同时,却生出一丝忧虑。教学质量的高低完全由学生说了算,是对传统教学质量评定方式的大胆改革,却有着矫枉过正之嫌。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这种改革势必导致教师对学生听课趣味的某种迎合心态。因为在学生们看来,评价一门课讲得好与不好的唯一标准,就是自己喜欢不喜欢听,而学生是否喜欢听和是否应该听却是两回事。

     这一点在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反映得相当明显。比如,有些教师在讲《科学社会主义》时,满堂讲的都是马克思与燕妮的爱情故事,学生爱听,课堂气氛活跃,欢声笑语,但仅仅讲这些行不行呢?学生笑过之后学到了什么呢?是不是了解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奇闻轶事就算完成了这门课的学业?

     再比如,有些教师所开的选修课,大部分课时都用来放录像,学生们爱看,愿意选,可以轻轻松松地拿到学分,是不是这样的选修课应当打高分呢?而任课教师没有投入太多的精力便有较好的经济收入,这是否公平呢?

     还有,有些教师上课和考试时对学生要求较严,学生的考试成绩普遍偏低,很多心怀怨气的学生给这位教师打的分数很低,来年选修这位教师课程的学生也势必减少。那么可不可以由此认为这个教师的课讲得不好?这位教师的收入降低了,算不算合理?

     诸如此类的问题,应当如何看待?

     事实上,一门课讲得好与不好,取决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等诸多方面,教学效果只是其中的一个参考要素。学生们爱听未必就意味着这课讲得好,反之,学生不爱听,也未必就说明教师讲得不好。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局限性,判断取向也会有偏差,对于该学什么,怎么学,不一定能够完全正确地把握,需要教师进行指点和引导。况且,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有时并不是局限于课堂教学本身,还有纯粹个人好恶的因素掺杂在内,其评价的合理性和公正性就更加值得怀疑了。将评价教学质量的权利完全交给学生,恐怕是过于相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了,殊不知,纯粹为了混学分而选修某门课程的学生大有人在,纯粹为了混文凭而不求上进的学生亦不乏其人。

     这样说来,教学只看学生的“脸色”,有利,也有弊。笔者建议,不妨在学生评分之外,再搞一项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由有关资深人员(如相关专业的教授、主管教学的领导等)对教师进行定期的督导查课,打出相应的分数,将这两项分数综合在一起,作为评估教学质量的参考,并作为该教师讲课费收入的依据,也许不失为一个更客观、更公正的做法。至于按什么比例来综合,可视实际情况而定。

     无论如何,教学质量评估和教师经济收入光看学生“脸色”是不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