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以读促写,开拓作文新天地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5-02

    山东省实验中学自1999年开始以“扩大阅读写作量,培养创新意识,铸造健全人格”为内容的语文教学改革,在分析若干年来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深入探讨,走出一条大面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成功之路。

    扩大阅读量,培养读书习惯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因单纯注重机械地分析课文、片面强调标准答案等诸多弊病而一度遭到人们的非议。山东省实验中学语文教研组教师经过认真深入地论证分析,认识到一个人语文素质主要取决于其阅读和表达能力,而当今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这两种能力成效甚微,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仅靠教材是绝对不行的,必须增大阅读量,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基于这样的教改理念,1999年春季,一项意义深远的语文教改从高一1300多名学生中开始了。学校语文组首先对语文课时安排做了重大调整:从每周4课时的语文课中拿出2节连堂课专门用于课外阅读,其余2节精讲课文。阅读课以学生自读为主,语文教师跟班进行必要的指导,每2周阅读后利用一节课举办一次读书交流会,让同学畅谈阅读的感受,老师也对学生读书摘抄和写读书笔记做一些指导,并在此基础上编著了由学生撰稿的《阅读参考》一书。

    为了让学生吸收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语文组还从《南方周末》、《书屋》、《随笔》、《收获》、《杂文选刊》、《北京文学》等报刊上精选一些文章,每周编发1—2期《时文选读》,到现在已印发了近百期,约90万字。

    教改之后每周只有2节课讲解课文,如何保证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对老师也是一个挑战。语文组把课文分成了四类:精讲类、点拨类、自读类和删除类。精讲文质兼美的文章;点拨文质兼美而简单的文章;自读艺术价值一般,难度不大的篇目;删除思想陈旧,艺术上也无可取之处的文章。

    在对教材做了恰当的处理之后,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也进行了改进,首先改变过去面面俱到的教学方法,抓住文章的特色来讲,有些篇目学生讲,如《世界散文两篇》、《简笔与繁笔》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从而真正做到了把握教材精髓,因篇施教。

    以读促写,激发写作兴趣

    “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是语文教改的一个基本思路。教改之初,语文组提出了“作文无模式”的要求,就是让学生抒发真情实感,放开手脚,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让学生自己去观察生活,去悟、去写、去创造,并要求学生每周一篇800字的周记或读写心得,两周一次作文。对作文的评价标准变了,学生的作文也鲜活有生命力了。高三王伟同学的《琐忆》一文是回忆他的一段朦胧的感情,写得很美。王岱老师给了他最高分,并在校刊上发表,引起了震动,在发表的那一周引发了全年级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在周记中评论此文。

    课内和课外是语文教学的双翼,只张开一翼,自然飞翔无力,只有双翼并举,才能自由飞翔,如大鹏那样“扶摇而上九万里”。

    学校要求学生每天收听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等优秀广播电视节目,要求学生写收视评论;组织学生走出学校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民情,写出调查报告;假期鼓励学生走出家门出去旅游,领略自然和人文风光,陶冶情操。学生生活的外延扩大了,语文学习的空间也就相应地增大了,真正使写作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

    为给学生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搭设一个在写作中任他们自由驰骋的舞台,教改之初在老师指导下,从约稿、写稿、组稿到修改、排版、电脑制作都由学生自己完成的校刊《空间》诞生了。它内容广泛,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历史、音乐、体育、电脑等方面都有涉及,形式多样,小说、散文、诗歌、时评、科幻无所不包,同学们可以在上面谈金庸,论王朔。当有些学校的校刊还停留在抒发“校园情怀”时,《空间》已经以理性的思考、独立的精神关注人和社会的命运,并展开争鸣,成为激励学生创作的广阔舞台。在语文组教师的指导下,优秀的学生作品层出不穷,目前《空间》有三分之一的文章被转发在全国及省市级报刊上,共计80多篇,黄连城的《入关对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张悦然的《蚕食》被大型学术刊物《青年思想家》刊用。

    参与实践提高学生素质

    语文组王岱老师说,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要习文悟道,以文化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层次的人生追求、独立的人格思想,使语文能力与健全人格平衡发展,培养学生“人性”个性与“文章”个性。在这样的大语文教学理念指导下,学生的素质得到了整体提高。

    在去年的文化艺术节上,高一21班以杜乐同学为主集体创作自编、自导、自演的大型历史剧《血祭》在全校演出,整个剧共七幕,历时一个多小时,20多名学生参加演出,并以其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及服装、表演到位得到全校师生及家长的好评。课本剧表演也是每学年文化艺术节的亮点,各个班级编排课本剧的热情特别高,像《雷雨》、《罗密欧与朱丽叶》、《茶馆》等都被搬上校园舞台,通过表演,同学们对剧本的理解,对角色的把握要比单纯的学习课文深刻得多,更重要的是,通过表演,学生的创造能力、表演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