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的增加与质的下降,已成为近两年我国高等教育扩招后带来的一个普遍性的矛盾。而在现实中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从观念到教育手段的混淆,又使这一矛盾很可能导致高等教育发展走入误区:或以舍弃精英教育为代价实现大众化教育,或在大众化教育条件下套用精英教育模式衡量学校的教学质量。
为此,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小蔓教授呼吁,政府、高校及社会各界要尽快转变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观念,以构筑起与知识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多形式、多层次培养人才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新模式。
在过去的五年间,江苏省高校累计扩招新生108万人。对于这部分增量的容纳,除原有的13所民办高校外,主要靠普通高校开办的“民办二级学院”来承担。由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部属驻省重点大学受招生指标的严格限制,“挑起大梁”者就非省属院校莫属,例如南京师范大学去年招生7000人,比扩招前增加了5000多人。
招生数量的成倍增长,使每所高校都面临着教育教学两方面软硬件的严峻考验。校舍、实验室等一些必要硬件设施的缺乏,可以在较短时间里依靠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力量办学等多方面筹措资金得以解决。而教学、科研和科技产业这三支队伍从数量到质量的严重不足带来的矛盾与压力,继续下去势必导致教学质量下滑。面对成倍增长的新生,南京师大这几年的教师不过新增了330人。朱小蔓说,如今,办学的忧虑在于,有两大难题在较短时间内解决不了:一是政府及社会对重点高校的衡量标准,已不仅是人才的培养,还有对地方经济发展中科技含量的贡献,以及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等。这必然迫使高校把一部分优秀师资调配到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科研及学校科技产业,致使教学一线所剩无几的优秀教师要长时间承受满负荷教学的压力。二是扩招后生源质量高低差距很大,为保证高素质人才培养,如果仍沿用精英教育的模式,肯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不了业,再加上教学管理跟不上,必然还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滥竽充数地走上社会。
在这样的难题面前,江苏理工大学几年前开始探索的学科、专业、课程、实验室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教学改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校长蔡兰说,教学改革是高校生存发展的永恒主题,“四位一体”在教学中淡化了专业界限,拓宽了知识面,成为探索面向21世纪社会经济所需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同时,还在首创的“21世纪人才学院”,通过双休日向本科生进行系统的人文知识传授与社会实践、专题研讨、创新技能训练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促进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
在这样的难题面前,朱小蔓强调,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包括了量的增加和质的提高。一方面,我们不能以为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那么多的人都上了大学,就可以不要精英教育了。高等教育发展到大众化阶段也需要精英教育,精英教育本应是大众化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用精英教育模式来要求大众化教育条件下的教学质量。大众化教育应该是普通高校、高职学院、成人高学、社区学院、网络教育以及非学历教育并存。
由此看来,应该在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初始,就把一个全新的大众化教育理念带给社会及高校。这样才可能在迅速扩张量的同时,顾及到质的提高。在大众化环境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应该是多样化和多层次的。
谈及南京师范大学目前在探索扩招后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之间的关系,朱小蔓介绍,在教学思想上,采取因材施教,分层次、分类型、多样化进行培养。南京师大生命质量的品牌,是为江苏大中小学培养高层次的师资。因此,学校建立了强化班,进行严格的强化培养。对于非师范类学生,则采取了主辅修制及跨学校的交叉提优培养形式,以尽可能多地开掘校内外的优秀师资资源。
朱小蔓特别希望,每所高校都应该为自己定准位,千万不要以为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了就可以降低精英教育的水平。我们不能以牺牲年轻人为代价实现大众化教育,他们耽误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