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接待胡先生报名的刘女士是展览路街道办劳动科的工作人员,是她第一个把44岁的胡先生要考大学的好消息告诉记者,也是她第一个又遗憾地通知记者胡先生准备放弃考大学。原来,已是北师大毕业的胡先生为完成自己的梦想,准备今年报考清华大学的文科专业,可他要和年轻人一起考大学的消息让他的朋友、以前的老师等人知道后,并没得到广泛的支持。
胡先生对刘女士等人解释说,他的老师劝他不要参加高考了,理由是现在的孩子们考大学本就很不容易,各所高校需要的生源名额有限,高考对于年轻人很重要,多一个竞争对手就少一个机会。而本就颇有学识的胡先生已年过不惑,妻子儿女在国外,自身也算“功成名就”,大可不必为了实现自己一个在清华大学学习的心愿而无形中“占”了孩子们的高考名额。在这些人的眼中,胡先生的一个心愿是比不上一位年轻考生的命运之战的。但刘女士对记者说:“从胡先生的神情上和话语间我们不难看出,他自己是很不情愿地退出这次高考的,好不容易取消了高考的年龄限制,却因为一些熟人的“舆论压力”而与梦想之路擦肩而过,胡先生表示这次的退出实非本意,只是‘身不由己’。”
刘女士和她的一些同事却有不同的看法,她们认为,胡先生不应放弃自己实现梦想的心愿,想高考的人都是平等的,谁有本领、真才实学,谁就能考上大学,哪里还在意胡先会生所谓的“占了一个名额”。胡先生也大可不必“心怀天下”,完全应该走自己的路,公平的参与竞争。
孰是孰非?记者一时也难以评断,还请读者定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