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取代成绩报告单
想必从学生时代过来的人,对自己的“成绩报告单”都有所记忆,上面标记着你几门主要学科的学期末考试分数,就是这几个分数取代了你一个学期的“发展”,也掩盖了你不少的长处。显然,这种仅以终结性的学科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的制度,是单一的、片面的,也是与现在的素质教育思想、观念相悖的。于是,江苏省在基本上实行小学免试就近升入初中制度后,从1997年开始,全省所有小学都取消了长期延续的成绩报告单,改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报告书。江苏省的这种做法已经成为全国各地学习的样板。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报告书开始出现在中学校园。
就像实行“导师制”一样,南京一中在使用《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方面又先行了一步。现在南京一中的1200多名学生全部告别了成绩报告单,用上了《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让每个学生对素质教育在自身的发展状况变得触手可及。《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分为必修课评价、选修课评价、素质综合评价等部分。必修课评价重点依据学生平时学习态度、综合能力、发展状况等评定等次,当然每方面里都有具体、明确的评价要点。选修课则从专题研究、基础选修、计算机、阅读自修等方面实行学分制。素质综合评价从思想品德、知识能力、身体心理、审美、社会实践五方面全面圈点学生。
发挥评价的素质教育功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不断发展,是南京一中实施《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办法的最终目的。学生既是评价的主体,又是评价的对象。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在评价的过程中,而不单是结果显现的形式上,关键是使学生逐步将外在的评价目标变成自己的自觉要求,实现自我素质的完善。教师的评价则主要从挖掘学生潜能的角度,坚持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素质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与此同时,金陵中学实施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的学分制评价模式、南京六中实施的考试个案质量分析法等,虽然形式与南京一中实行的《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方法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有异曲同工之效。
从“评语”到“寄语”不只是一字之差
“该生关心集体,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学习较勤奋,劳动值日认真负责……”这是在实行成绩报告单制度时代,人们在“教师评语”栏中常见到的套话。这种千人一面、带有浓重“八股”味道的评语,事实上,老师是枉费笔墨,没有学生能挂在心上。伴随着《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的使用,原先成绩报告单上的“教师评语”也变成了“教师寄语”。不要小瞧这一字之差,它带来了学生面貌的鲜明个性化。下面几段话是记者在南京一中《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教师(导师)寄语”上抄下来的。
“你有满身的书卷气,很少听到你说‘题’外话,对学习、生活的执著使你成为题海中的搏击健将。老师更希望你能上岸走一走,生活中不仅有‘海’,更有大地、鲜花、飞蝶和善良的人群,在多姿多彩的集体生活中,你也应该出任一次主角。”
“带着一门红灯成为班级状元,令我大开眼界,这更凸显了你的理科优势。想成为爱因斯坦吗?他可是小提琴高手。未来人才:一专多能。”
这一段段温馨的寄语,犹如和风细雨,娓娓道来,充满鼓励,即使提出要求,也是情理相融。高三的学生韩轶说,老师的寄语亲切得像朋友,能站在客观的角度评价。有一次,班主任在导师寄语中写道:“做一个完美主义者是很难的,你有没有试着改变?”这给了她一次真正思考自身的机会。
在江苏省所有小学,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报告书取代成绩报告单一样,老师“评语”也都变成了“寄语”。可喜的是,这种“寄语”形式在张家港市沙洲小学又有了新的发展。“老师寄语”已不只是作在学期末,而是把学期终结性“寄语”与平时阶段性“寄语”结合起来,定期给学生发放“优点卡”,以形成对学生的不断激励效应。优点卡有老师写给学生的,有家长写给孩子的,也有学生写给学生的,学生自己也可申请,学校专门设计了“优点卡申请表”,最后再由老师汇总。发放优点卡是学校的一件“大事”,星期一庄严的升旗仪式后,校长将老师们在上一周内写的优点卡郑重地发给学生。“优点卡”使老师发现了学生,使学生发现了自己。“真想放声歌唱”、“快点放学,早点告诉爸爸妈妈”、“最好每天领张优点卡”……学生们激动地表达着领到“优点卡”时的心情。学校已编辑了两本名为《心声》的老师寄语集锦,发到每个老师手中,让老师在这里比较、发现、收获、提高。
从“评语”到“寄语”的改革,实际上是教师学生观、评价观的一次嬗变。评价不只是为了“鉴定”,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激发起学生不断发展、不断超越自我的内在动力。它促进老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更多地赏识、肯定、激励学生。
中考、高考改革更好地导向素质教育
中考、高考改革既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难点,亦是重点,作为“指挥棒”,它直接影响着教育行为。江苏省这项工做得既积极主动,又稳妥扎实。
苏州市作为教育部中考语文考试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对中考语文考试进行大胆改革,得到教育部的充分肯定。不用搬来苏州市的试卷,只要看看他们支撑这种改革的“考试理念”,就可见它对传统语文考试的超越。“考试内容和要求应该符合学科标准,能有效地测试出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能力的发展情况。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不用刻板固定的标准答案框死学生的思想,不用模棱含混的选择项干扰学生的正常思维,不用粗暴武断的手段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考试不是惩罚,而应该让学生感受到鼓舞和成功的喜悦。考试中要留给学生观察、思考、想象的空间,要为学生提供驰骋思维的平台。”“考试不应该是终审判决,不应该是学习的终结,而应该是一种学习的过程。科学的考试既是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也是教师改进教学的反馈手段。”
苏州市以语文考试改革为突破口,积极进行各学科的中考改革。像物理、化学、生物三门学科对学生进行动手实验的考查,重点考查实验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实验操作。实验操作采用指定实验项目、等级评定的办法。实验操作不合格者,不能被重点中学录取。政治学科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编拟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社会热点问题的试题,克服死记硬背的弊端,引导学生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江苏省以苏州市中考改革为契机,在全省推进中考改革试验,重点放在各科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上,要求各市制定各科中考指导纲要,着重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在试卷结构、整体难度、表述形式、试题设计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扬州、无锡、盐城等地也进行了政治开卷考试的尝试。
在高考改革上,江苏省首先调整高中课程计划,然后选择与课程计划相配套的高考方案。1999年,对原高中课程计划进行了调整,增加了选修课和综合实践课;2000年又率先一步到位,执行教育部颁发的新的高中课程计划。与此相配套,江苏省推出了新的高考方案:2000年和2001年实行“3+文科综合”和“3+理科综合”,2002年实行“3+六门大综合”,2003年实行“3+大综合+1”。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引导高中按照新的课程计划组织教学。
考试和考核评价制度,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它既是素质教育的推进手段,也是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江苏省经过多年积极探索,已初步建立起基本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从小学到高中的考试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