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漫谈北大精神--青春已逝 激情何在?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8-16

  有一段时间我看北大往事,看孔君把生活琐事演绎得如此浪漫,如此大气,真如聆听了仙乐,只怕西方极乐世界中迦陵鸟一起鸣叫,也只这么好听。便好了些名士精神,在一个大雨滂沱之际,撑着油纸伞,逛了一大圈北大。果然好风景!但见春色遥看,似有还无;古槐参天,翠鸟啾啾;湖光粼粼,杨柳依依;更想到此中积淀着许多人文精神,手舞足蹈;以为不虚此行。

  挑起这个话头,是因和朋友聊天的一个话题。朋友毕业于清华大学,当时正为失去恋人形销骨锁,但伊一提起清华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校训便会异常的亢奋起来,在夕阳的照耀下,仿佛翩翩惊鸿。而论及北大精神之时,作痛心疾首状,以为要把从京师大学堂到今天的北大演绎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却是非常艰难了。

  这话也许有些过,但是把今天的北大和以前的北大做一个比较,二者的不可同日而语却是显然的。不是说今天的北大多了些权力,多了些技术,而是说整个人文精神存在的土壤发生了质的变化。北大不再是人文的北大,不再是宽容的北大,而成为道德主义的北大,东方不败式惟我独尊的北大。你现在看看今天的燕园,你接触接触北大的学子,你还能感觉到无欲则刚的境界吗?你还能感觉有容乃大的气魄吗?在许多人的心中,北大成了夸饰的北大,飘渺的北大,北大人生活在自己营造的太虚幻境中沾沾自喜,却全然不知北大已异化作清谈的魏晋。发扬蹈厉的青春气息尘封在历史的记忆里,磅礴昂扬的激情已落成阁楼里点点的燕泥。

  先从余杰谈起。据说此公自从《火与冰》发表后,就成了良知的代言人,就成了道德的评价者,很有些民之所欲,长在我心的味道,无数深刻沉痛的思想如落叶兮纷纷而下。话说一日,此公端坐向阳门第,闭目思索军国大事,忧心忡忡,俄而焚香三柱,向孔子神龛叩首,俄而饮酒一杯,遥祭道德文章。眉宇紧锁愁结,不平显溢言表。举起如椽大笔,要求南方一位余姓人士谢罪。那位余姓人士我也是久仰的很,同样属于思索苦难人生的道德标榜者。遥闻恶语相加,自然不甘示弱。二人笔仗犹如中原鏖战,双方支持者均祭起了理性与道德的大旗,摇旗呐喊,一霎时与保尔盖茨谁是英雄的问题难分轩轾,堪称双壁。我不禁要问,谁给了余杰这么大权力,用老练的文字斩首别人的灵魂,用抽象的道德话语建构道德的裁判所。这是未名湖百年以降的人文传统吗?从什么时候开始北大精神从对时局的关注转移成对过去无休止的纠缠,又是什么时候起北大精神从对过去心平气和反思变做心浮气躁的道的评判?!而北大学子又是协作者从一个个鲜活的面孔变成了冷冰冰的圣徒?我觉得,北大需要的不是讲禅宗的高僧,不是宣扬诗教化的理学大师,而是实实在在把自己落实到众生层面的一个人。这个人不是圣徒,他与他的批评对象应是平等的,批评的方式应是对话。对话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枢纽所在,国与国如此,人与人何尝不是这样?这起对话,只能使人对持论的人的诚意和用心产生怀疑,如所周知,民主和科学的意义就在于使人打破了对神灵的景仰,回归了自身。今天的余杰还是一个热血沸腾的青年吗?不,他已经不是了,他成了圣徒,成了法官,成了评介众生的道德佛祖,也成了众生拥戴的一卒佛像。我看见一顶顶的高帽子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到北大的向阳门第,我也看到了一篇篇百乎全书的文字飞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再说巩俐。前些时候,一位弱大的朋友异常悲愤的说起巩俐可能要来北大读研究生了。伊也声势浩大的向我解说到如果问十个北大人,好肯定是十个北大人不同意她来的。“那巩俐,什么玩意儿”伊且快意的咒骂道。然后又愤愤不平起北大的强奸民意,“北大将不成北大也哉”伊遗老似的喟叹到。望着蹒跚的背影,我仿佛看见了无数据的黄袍马褂,一串串风干在历史的记忆里。这不是明教锁守门户惟我独尊的东方不败吗?今天的北大容得下伊壁赳鲁,容得下辜鸿铭吗?如今的北大仿佛成了种姓的社会,什么样的人可以登堂,什么样的人却只可以远观,所以说弱大成了标签的北大。连巩俐都容不下,能容得下马拉多纳,能容得下克林顿吗,能容得下索罗斯吗?北大不但应是学术家的北大,也应是国际影星的北大,体育巨星的北大,政治家的北大!北大,不应是妄自尊大的臆想者的精神家园和强度之又玄的众妙之门,应该有一些实实在在有影响的东西,应该是有气魄的北大,应具有海的物质,容得下形形色色,让时间去淘沙。

  人文是北大的灵魂,无欲与宽容充实着她的精神。百年以来北大的精神越走越窄,远离了当初的精神传承。巍巍上庠,国运所系,北大不只是北大人的北大,还是是中国人的北大,所以我写了这么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