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解释他们坚决不肯留校做研究的原因:本科阶段还学了点东西,硕士阶段长进不大,博士阶段就更没长进了。原因是导师的主要精力投入到创业办公司,硕士、博士研究生都成了高级而又廉价的“打工仔”、“打工妹”,没有也不可能认真在导师指导下搞课题、做研究。她所在的系是一套人马,四块牌子:某某系、某某研究所、某某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某某公司。国家拨的科研经费少得可怜,教授们的基本工资每月只一两千元,博士生一月的津贴才三百多元。为了“生存”,各个系都得自力更生,各显神通,办公司创收。他们系的公司办得红火,导师一个月能收入一两万,其他教授能收入几千或万把块,研究生一个月也能拿一千多元。然而,办公司总有风险,如果亏了,背上一屁股债,那就惨了。各系公司赚了钱,学校按比例提成,给教基础课的老师发补助。没条件办公司了院系就面向社会办班,也有生财门路。
小明说,他们公司的客户都是国有大企业,跟着导师谈生意,到生产现场搞项目,可以学一些东西,增长一些才干,但客户是“上帝”,搞项目优先考虑的是客户的实际需要,是如何适应客户的资金和工艺设备等具体条件,而不是自己搞科研的需要,不是如何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为了签下合同拿下项目获得经济利益,师生忙得不可开交,哪会有时间去思考、研究本专业的世界最前沿发展?哪会有精力去搞国际一流的课题?大学公司热的代价是,导师搞学问的老本越吃越少,研究生做研究的能力越来越低,在科研上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赚了那点钱,实在得不偿失。
小明还告诉我:系里既要创收,也要求名。她的文字能力较强,导师叫她少跑外勤,多写论文,一年至少三五篇。写不出,导师就没好脸色看;按时“交货”,就会受表扬。导师忙得没有时间审阅讨论她写的论文,随便浏览一下就签名,再加署上其他老师的名字,就拿去有关学术期刊发表。发表了,就算完成教学任务,年终总结评估就多了一个“硬指标”。其实这样拼凑出来的论文根本算不上什么科研成果,论文被引用率很低,在国外同行中影响很小。这样的科研,还有什么创新精神可言?
小明说她若留校,只能像她的导师一样,让新招的研究生替她“打工”,为系办公司的更红火而卖命。她可以名利双收,但不忍心让师弟师妹们像她一样破灭献身科研的梦。她和丈夫都酷爱自己的专业,不留校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学校没有潜心做研究的环境。他们应聘的美国某实验室是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如果有机会,他们将会考虑去美国读博士。
我的几个正在美国读博士的学生告诉我,美国的大学只有教学和科研两项任务,因为经费充足,不必办公司创收。导师拥有科研课题的财权和人权,对研究生做研究的要求很严格,师生都很专注,不分心。导师还会推荐研究生到各大公司当暑期实习生。大公司给实习生付津贴,却不是把他们当“打工仔”用,而是让他们跟公司的科学家做课题,使他们眼界大开,创新意识进一步激发,实践能力有所提高。实习结束,公司的科学家会给他们写出书面鉴定,甚至还会和他们讨论今后合作搞课题的可能性。
两者相比,足见差距。国内大学的公司热异化了教学和科研环境,导致大批优秀本科生,甚至已获博士学位的学生出国读研,绝非国家民族之福。“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们的大学需要做研究的大师,不是办公司的大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