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报道,不由得想起我们这里的素质教育。课外搞了点活动,小里说,是音体美小组的组建,大里说,是学校组织的演出汇报什么的。课内要求“带电”,也叫“触电”。很简单,就是把教材上的插图和表格扫瞄到电脑里,至不济,也要放个幻灯什么的。教师们还挺会幽默,扬言说自己参加比赛时就用结婚时买的第一件家用电器——手电筒,还有的开玩笑说自己上课时电灯泡亮着来着,也叫带电。无独有偶,这几天看报,发现华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家顾问组成员桑新民教授8月14日在“第二届中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坛与交流展示会”上指出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也是:”在很多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是黑板搬家、教科书搬家,教学方式从过去的‘人灌’变成了现在的‘机灌’。信息技术教育改变师生学习质量的目的远未达到。”
    看来,天下乌鸦一般黑。我们把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充作了教育的现代化。所谓的素质教育,也就难免停留于口号上,沦为形式。
    素质是什么?素质就是一个人的生存能力以及对人类、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普遍的关怀和爱护以及相应的道德水准和责任意识。一个人,有顽强的生存能力,但是他不爱人没有社会意识、不爱自然不具备环保意识那他就算不得高素质的人;一个人他爱自然又爱社会唯独不爱他自己,有妻儿老小却不承担家庭责任的人也算不得一个高素质的人。也就是说一个冒险家在征服自然的同时必须具备环保意识;一个明星凭其才貌征服了大众却不应偷税漏税玩假唱之类的把戏;一个政治家爬得越高应该看得越远而不应只看上司的脸色和自家的脚底下;一个人成家了,在立业的同时不能借口事业逃避自己的家庭责任,否则您别成家。再看看我们的媒体树立的优秀教师典型:又穷又弱,上有高堂老母,下有弱妻病儿,坚持上课却老晕倒在讲台上,心有余而力不足,学生感动得这一节课出奇的安静。叫人又气又悲,可笑可叹。难道这就是我们新时代的教育者的形象,难道靠这副形象就能把学生感化为二十一世纪的高素质人才?
    素质教育中,我们喊得最多的是创新,不说理科, 单说咱的文科教材有哪一科真正体现了创新精神?具体到我的历史课,评价一个事件一个人物,还用得着学生动脑吗?因为现成答案早就放那儿了,考试时原封不动挪上去才能得高分,学生有创新的地儿么?我的教材上有一题:试按你自己的认识评评拿破仑。按惯例,这道题多了几个字”按你自己的认识”,当时我就跟学生说了:人家说是让按自己的认识来评,犹如熟人留你吃饭,是跟你客气呢,千万不要自作多情,还得按书上的定论来,一旦你真的“按你的认识了”,准吃零蛋……学生哄堂大笑!
    曾经有人戏言:素质教育是个筐,什么东西都能装。一种人不知何为素质与素质教育,不得不乱装;一些人士知道,但环境体制所限,却又施展不开,也不得不跟着装。更有一些人士一言以敝之:如果不改革考试,就永远没有真正的素质教育。问题是:如果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既使废除了考试又能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