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不少媒体把继《哈佛女孩刘亦婷》后的《我家笨笨上剑桥》、《轻轻松松上哈佛》、《闯入华尔街的女孩》等纪实类素质教育图书都称为“跟风”、“炒作”之作,似乎很赞同对哈佛女孩说“不”。笔者因为仔细认真地看过其中的《我家笨笨上剑桥》,不由得想到——该对谁说“不”?是“哈佛女孩”、“剑桥男孩”,还是那个5岁女童的妈妈?
都说现在的孩子压力大,其实家长的压力更大,应试教育也好,素质教育也罢,当家长的都不敢掉以轻心。放,怕孩子以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抓,又怕孩子太累。于是很多家长就走向两极分化,一些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家长把这类书视为宝典,不顾自己孩子的客观情况,盲目照搬,生硬套用,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而另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以男性居多),似乎觉得教育孩子是天生就会的本领,用我的一个朋友的话来说,你把家庭教育的书折上页、划上道道放在他面前,他都不看!不知道后面的这类家长教育出成功孩子的几率有多大,但《我家笨笨上剑桥》中张弛的父母对他的教育方法,倒是对我颇有启发。
和打小就聪颖过人的刘亦婷不同,张弛上幼儿园大班时还只能数到20以内,所以小名叫笨笨。张弛的父母培养孩子的方法中有一点非常值得学习——变“陪读”为“共读”,激励孩子自己发现学习中的乐趣。张弛在北京四中的成绩并不领先,他兴趣广泛,学电脑,练武术,参加合唱,当学生电视台的记者、导演、主持人,组织班级参加运动会,样样都很出色。张驰的父母从不给孩子过高的期望和压力,而是非常注重教他做人,做一个心中有别人、受人尊重的人。张驰高二就考上英国爱斯克赛大学,4年后成为剑桥大学迄今最年轻的中国籍博士生,这源于他的刻苦努力,也说明他的父母教子有方。作为读者,一方面对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有清醒的认识,一方面不拒绝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才是一种理智的态度吧。
实际上,考上世界名校的这些孩子“轻轻松松”、“玩中学”之类的说法,大部分是出版社的卖点,他姑且说之,你姑且听之,大可不必当真。从古今中外大部分成功人士的经历来看,西方谚语“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中国老话“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还有我们耳熟能详的“所谓天才,其实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之类的名言,并没有过时。如果真的想让孩子既轻松又能学到东西,就要求家长具备更高的素质和教育技巧,时时处处用心,注意从生活中的平常小事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毅力、意志品质、应变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这当中最重要的是家长的观念和心态,与其拿这些书去套用,不如对照着反观自己,如果能从这些书中受到启发、有所借鉴,读书的目的就达到了,大可不必对那吃不着的葡萄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