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k12评论:语文教育,把学生培养成读书人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12-20

    一个人在中学时代读了哪些书、又是怎么读的,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他的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他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旨归,他的文化胸襟和审美情趣等等,都是以此为基点发展和稳定下来的。因此,在我看来,中学语文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读书人。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如果我们在六年时间里,只是完成了这个任务而其他什么事情都没有做,那么,中学语文教育也足以自豪地说:我对中华民族积了大德,在今天这个“铜臭”业已驱散了“书香”的时代!

    然而,我们的语文教育恰恰是抛弃了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和习惯这个最重要的事情而致力于其他什么事情,结果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好,也不可能做好。

    因为不肯读书,学生的语感甚差。相当多的高中生不能用母语写一篇像样的文章来。他们也许能从一百个成语中把写错的字全找出来,可是却无法在考试作文中正确地使用一两个精彩的成语,甚至竟有本事一个四字短语写错三个字。他们可以驾轻就熟地对付试卷中的语病题和语句衔接题,但在自己的作文中,却是语不通字不顺,前言不搭后语,表意不明,层次混乱。读学生的作文,让人觉得我们的母语是那么的可憎。

    因为不肯读书,学生的人文视野狭窄,人文精神萎缩。他们写起文章来,根本无高度和深度可言,陈词滥调,空话连篇,一副官腔加学生腔,文风低劣,令人啼笑皆非。缺乏应有的批判意识和辨证思维,人云亦云,众口一词,让人无法卒读。

     因为不肯读书,大多数中学生“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沉重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艰深的数理化课程、走马灯似的练习和测试,让学生心思重重,愁容满面。由于远离名著和经典,断绝了民族和人类文化精华的滋补,中学生表现出严重的营养不良、底气不足、灵性凋敝、文采黯淡。

    学生为什么不肯读书?原因很简单,是我们不让他们读,是语文高考不需要他们读。作为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他们无权无势,根本没有能力抵抗有着强硬现实政治背景的应试教育体制,只能任人宰割,一个个被锻造成考试机器、思想侏儒和精神太监。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道理同样简单:急功近利,目光短浅。进一步说,是我们自己缺乏人文怀抱,没有进入语文思想和文化精神的“制高点”,武大郎开店,结果可想而知。退一步说,恐怕是我们智术短浅,就是想不到稍微好一点的办法;刚愎自用,有好办法就是不肯采纳。农民式的目光短浅和固执己见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挥之不去,遗患无穷。

    把学生培养成一个读书人,一个文化人,并不是什么难事。把语文高考命题彻底地变革一下,利用高考的指挥棒作用,迫使学校、教师和学生走近名著和经典。举个例子来说,出几个题目让学生回答,马上就可以知道,他有没有读过《红楼梦》、读得认真不认真;如果题目出得再好一点,还能检验出他在读书时有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经典中的人文精神多大程度上内化到他自己的思想感情中去了。这样,那些名目繁多、层出不穷、淆乱视听、败坏胃口的语文训练测试资料自然会被扔进垃圾堆,久违了的人类文化文学精品将出现在教室的课桌上和学生的书包里,学校和教师都会想方设法给学生时间和自由,为他们创造条件,给他们方法指导,组织形式多样的读书报告会,研究、讨论、交流、演讲、辩论等等将成为校园里一道道亮丽的风景,??这才像一个读书人聚居的地方。你不这样做不行!你不读名著或不认真地读,不积极思考、探究、体验和感悟,不去跟别人交流碰撞,不努力开拓自己的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你将在语文高考中一败涂地;别指望像现在这样,一本像样的课外书都没读过,考试时连蒙带猜加上一篇垃圾文章也能拿到八九十分。这样,学生当然还会谈论赵薇、流川枫、韩剧什么的,但他们恐怕更愿意比一比谁记诵的名篇多,更愿意交流读书的心得,更愿意讨论薛宝钗的不语亭亭和玛丝洛娃的命运遭际。这才像个有文化的人啊!

    把数理化的难度降下来,我就不相信北大清华会招不到高才生;让学生多读一点书,我就不相信天下会大乱;把学生培养成读书人,我就不相信国家会没了专业技术人才。我坚信的是,现在的语文高考不像是有文化的人做的事,我更坚信,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基础,在一片文化沙漠上搞建设,恐怕只是海市蜃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