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大学,特别是二年级以后,要求写文章作为考核的课程渐渐
多了起来。这文章,可以是小至千字以内的期中论文,大至上万字的
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老师采取这种方式考核,意在锻炼学生的思考
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和调研,扩大知识面,提出自己的观
点和看法。然而,在如今的大学里却有一些人在这样写论文——
剪刀加浆糊
在图书馆里泡一天,找出几本相关书籍或期刊杂志,匆匆溜一遍,
刷刷勾出有用的章节或段落,按顺序组合一下,再加一个开头结尾就
万事大吉了!有人形象地称这种写论文的方式为“剪刀加浆糊”——
“裁剪”一下别人的论文,再“粘贴”组合一下,OK!随着因特网的
普及,“剪刀加浆糊”的操作就更加简便了——从网上直接下载文章,
快速粘贴成文,省去了翻资料、誊写、复印的体力活,文本还十分干
净漂亮。这样,原本需要一两个月才能完成的论文可能只要几小时就
结束了战斗。前不久,全国学术期刊网开通的消息传进校园,一些大
学生为之欢欣鼓舞——太好了,以后要找论文抄更方便了!
此文已引用,切勿抄重
你抄我也抄,你裁我也裁,就怕有跟别人抄重的地方。在大学的
图书馆,随便翻翻一些学术期刊的目录,就会发现许多篇目旁边都打
了一个小钩,这是在告诉后来者:本文已被用过了。也有“心地善良”
的还在题目旁注明了年级、专业,以示与自己不是同一个老师的学生
也可以用。笔者看过一本经济类的学术期刊,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旁有
几个大字:“此文已引用,切勿抄重。”有些学生为了杜绝“后来人”,
干脆来个“斩草除根”,把整篇文章都撕下来带走。北京某大学三年
级女生小吴每次都跑到国家图书馆去“裁论文”。她说:“学校图书
馆资料太少,那么多人来用,很难说就抄重了,所以我才会舍近求远。”
只是“剪刀加浆糊”还不行。“关键的是你要把别人论文里的话,
转换成你的语气。老师才不会相信那些学术味很浓的表达会出自你口,
你得把它们改得幼稚一些、粗糙一些。”江南某知名学府新闻系学生
小李这样介绍她的经验。
为何这样写论文
现在大学生一般四年的总学时是3000个左右。一周上三十多节课
是家常便饭,有时甚至是上午四节课、下午三节课、晚上再上两节课,
哪还抽得出时间来做调研、读文献?
“与其花那么多时间为一门课写论文,还不如多背几个英文单词,
多上几次计算机房呢!”在考英语四六级考托考G考计算机证成风的大
学校园中,费时费力写论文被认为是得不偿失的事。写好一篇专业课
论文只不过是一门课得了一个优,哪能比得上考研、找工作重要呢!
“毕业生只要找到工作就好,毕业论文不认真也就算了吧。”许
多毕业班的老师对此表现出了宽容态度。虽然,毕业论文是大学四年
里最重要的论文,是对四年学习成果的检验,但是,把“找到一份好
工作”当成大学学习的最终目标的毕业生们,从一进入大四就不停地
参加招聘会、到处投递简历、面试……连上课的时间都保证不了,哪
还顾得上写论文?总是等到工作事宜尘埃落定,才匆匆地去使用一番
“剪刀浆糊”。老师们也不忍心在最后的关头“卡”住学生,只好睁
只眼闭只眼了。
一些学生敢于在写论文问题上如此“糊弄”老师,与老师自身也
有很大关系。曾有一个大二女生告诉笔者,他们班的学生对各个老师
做了分析,一致认为不能“糊弄”一位廖姓年轻教师,因为该教师平
时治学严谨,而且博览群书,一不小心,你抄的东西就可能是他看过
的。而那些“混混”老师,你尽可以放心大胆地用“剪刀浆糊”。
这样的写论文作风继续下去,我们还能期望看到有自己思考印迹
的大学生论文吗?在大学里,学生是应该把自己培养成计算机操作、
英语翻译的熟练工,还是应该思考怎样在能力和理论修养方面多下点
工夫?